【五送】课堂搬进山水间!沉浸式科普助孩子探索自然

  6月1日,湖南湘江新区尖山湖公园内,30组亲子家庭约70余人手持“生态侦探卡”,深入探寻菜粉蝶幼虫与十字花科植物的共生奥秘。随着最后一枚“生态侦探”勋章的颁发,区政协农工党界别开展的“探索自然中的科学密码”系列科普活动圆满收官。这场自3月启幕的科普盛宴,以“海螺演化”“植物智慧”“昆虫奥秘”“生态网络”四大主题为脉络,联动高校科研力量与中小学教育资源,吸引120余组家庭走进桃子湖、桃花岭、岳麓山、尖山湖四大户外课堂,生动诠释了“教育扎根大地”的实践理念。

  

  此次活动创新构建跨界协作模式,由区政协农工党牵头,联合教育界、民盟、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南省遗传学会,将高校实验室、标本馆转化为沉浸式科普基地。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范雄伟教授带领团队精心设计课程体系,研发出“叶脉探秘卡”“昆虫家族树”等原创科普教具,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可视化、可触摸的学习体验。湖南师大萌芽科普志愿队全程参与指导,通过放大镜观察、自然笔记创作等实践环节,帮助孩子们将科学探究能力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系列自然课堂中,亲子共同经历知识与成长的双重旅程。孩子们在不同场景中切换角色:在桃子湖化身“生态小卫士”,用镊子清理外来物种福寿螺卵块,借助显微镜解码6亿年螺壳演化史;在桃花岭通过蒙眼触摸树皮、解剖泡桐花蕊,从古诗意境中领悟植物生存智慧;在岳麓山捕捉昆虫翅脉细节,手绘进化树理解自然选择规律;在尖山湖追踪昆虫与植物的协同进化关系,绘制食物链感悟生态系统的精妙平衡。

  “孩子现在每天放学都要去小区花园观察蚂蚁,立志要成为像范教授一样的科学家!”活动群里家长的分享,折射出科普实践的深远影响。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此次活动进行了多维度创新探索:通过盲行挑战唤醒被电子设备弱化的感官体验,以“假设-验证-总结”的科学思维闭环训练逻辑能力,借助亲子协作清理入侵物种,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保护的种子。正如范雄伟教授所言:“当孩子亲手捧起一只蝉时,那份震撼是任何数字媒介都无法替代的。”

  此次科普活动虽已告一段落,但科学探索的薪火已然点燃。农工党界别召集人李畅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政协助力+高校赋能+志愿接力”的创新模式,让更多青少年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感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生态智慧与科学力量。

作者:邹扬    编辑:粟霖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