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资源沉下去 医疗水平提起来——市政协专题协商助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侧记

△2025年8月11日第01版

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相对冷清,如何让“淤积”在大医院的病人“流动”到基层医院中?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提不高”,怎么有效提高队伍稳定性和能力?医共体合作“紧密不亲密”,如何形成责任、管理、服务等共同体,实现“连体又连心”?……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医药卫生健康领域改革,大力推进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在资源扩容、资源下沉、基层能力梯度培育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仍存在医疗资源不均,城乡差距明显;分级诊疗不畅,机制亟须打通;医共体协作难,效能亟须加强;基层能力薄弱,水平亟须提升等问题。

如何更好地满足大家对健康生活的美好需要?近日,市政协就“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开展了专题协商,为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等建言献策。

推动优质医疗人才下沉

“优质医疗人才分布不均,制约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市政协委员李晓兵建议,要畅通人才流动渠道、优化薪酬激励、完善基层人才职业发展路径,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不想干、不能干、没人干”的窘境。比如,可以统筹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编制资源,划出20%专项编制用于优质人才下沉;制定向基层倾斜的薪酬管理办法等等。

有效落实分级诊疗

市政协课题组深入调研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普遍不足,患者信任度偏低,导致“上转容易下转难”,分级诊疗难以落实。究其原因,一方面,群众普遍希望有更高的医疗卫生服务,但另一方面,由于城镇化的推进,部分乡镇常住人口难以支撑医疗机构正常运转,导致了诊疗能力退化。以攸县为例,此前能开展阑尾炎、疝气等外科手术的乡镇卫生院超过10家,现仅存2家。

对此,政协委员宋峰建议,要在基层医疗能力建设上重实效,如聚焦基层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重点人群(老年人、慢病患者、孕产妇、儿童)等,做实公共卫生服务,加大全科医生、紧缺医生培养引进,提升核心服务能力等。同时,在分级诊疗制度落实上动真格,建立统一、智能、便捷的分级诊疗转诊协作信息平台,实现预约挂号、信息共享、结果互认“一键转诊”,打通转诊“绿色通道”,引导上下级医疗机构协同发展。

推进紧密型垂直医共体建设

医共体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抓手,但从实践看,上级医院觉得自己是“一头热”,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下级医疗机构则反映牵头医院没有主动下沉资源的意识,“跑马圈地”倾向明显,下派医生以专科医生为主而非基层急需的全科医生,且存在“挂名不就诊”“出名不出力”现象……

市政协深入调研后建议,城区可以遴选一家城区三级公立医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医共体试点,构建统一管理体系,由牵头单位对医共体人员、医保资金、公卫资金等资源实行统一管理,负责整体运营;县域则可以构建由县级医院牵头、乡镇卫生院为成员(分院)的紧密型管理体系,统筹整合县域内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资源,实行人、财、物等统一管理,动态调整医疗资源配置与布局。

政协委员黄道晓则建议,根据人口分布、疾病谱和交通条件等,科学动态调整农村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和功能定位,加大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和信息化建设,既要确保让居民在基层即可便捷获得同质化、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也要确保资源集约利用。

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认真研究梳理委员们的意见建议。下一步,将通过不断优化基层医疗资源均衡布局,以建设紧密型医共体等为抓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人员队伍建设,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就医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编辑:郭青燕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