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2025年9月11日)头版报道政协委员助力秸秆综合利用
小小秸秆,一头系着沃野田畴的丰饶希望,一头连着蓝天白云的生态福祉。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精准划定禁烧范围,依法依规落实禁烧管控要求”。前不久,我市就支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专门出台了有关政策,努力推动秸秆从田间废弃物变为产业“新资源”。
在这个过程中,政协可以发挥哪些作用?记者了解到,今年初,市政协就协商通过了《2025年度改善生态环境专项民主监督工作方案》,明确将秸秆综合利用和焚烧管控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与党委政府同题共答、同向共进,为生态环境改善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推动“变废为宝”
助力“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
破解秸秆无序焚烧难题,关键在于让农民的秸秆有去处、有用处,无需“浴火”也可“重生”。为此,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收集农户操作痛点、企业生产堵点,形成高质量提案,推动委员“金点子”转化为决策“好方子”。同时,积极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广泛调研协商,为秸秆寻出路。
“将秸秆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系统化利用,具有经济可行性和明显优势。”市政协委员姚艺深入调研后通过提案建议:加强业务指导,探索建立健全秸秆综合利用协调机制;加强政策引导,提高综合利用率;加强推广应用,遴选一批秸秆产业化利用新项目,推广可操作性强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
以点带面促突破。“大力推进茶陵县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综合利用;支持茶陵县继续申报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县;以奖代补,推动禁烧区的秸秆全量化利用。”市政协委员刘新明建议,发挥茶陵农业大县优势,推进秸秆高值利用,加快推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
发动委员对接科技资源,促成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与本地企业合作,推动秸秆利用技术转化;对接项目、金融资源,吸引优质项目落地,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打通“农户秸秆输出—企业原料输入”渠道,破解产业发展“缺技术、缺资金、缺渠道”难题……在市政协的全力助推下,曾经的难题,正在逐步解决。
日前,茶陵下东街道沿河村,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秸秆粉碎打包机开足马力在收割后的大田里来回穿梭进行秸秆粉碎作业。短短几分钟,残留的水稻秸秆在挤压捆扎后,变成一个个结结实实的秸秆压块被从机器里“吐”出来,错落排放在田地里,等待装车拉运。这些秸秆,将被制成饲料、肥料、燃料等,既增值增收,又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强化宣传引导
营造“不想烧、不能烧”的浓厚氛围
委员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部分农户执着于秸秆焚烧积肥灭虫,对秸秆的价值认识不够到位;基层干部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意义认识不够全面,未形成工作合力。“要充分发挥好政府宣传引导作用,突出党员、村干部和种粮大户的示范效应。”市政协主席聂方红表示,既要打通秸秆的出路,也要疏通群众的思路。
就此,今年4月起,市政协微信公众号开设《环保小课堂》专栏,聚焦国家及地方环保政策法规解读、剖析典型生态环境案例、科普绿色低碳生活知识,为委员们和界别群众搭建便捷的学习平台。截至目前共发布22期,其中秸秆焚烧管控和综合利用方面的12期。
在醴陵,政协委员联合相关部门,通过集中培训、网络宣讲等形式,结合“世界环境日”“科技下乡”等主题活动,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知识入脑入心;在芦淞区,专家为涉农街道、村农业专干和农业经营主体讲解秸秆粉碎还田、打捆离田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在攸县,通过组织秸秆综合利用实施主体开展专项业务培训,有效提升了实施主体的技术应用与实操能力……
走进株洲的田间地头,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委员纷纷化身秸秆综合利用和焚烧管理的政策宣讲员、科普宣传员、网格信息员、工作监督员,进村(社区)、企业、机关解读秸秆禁限烧的重要意义,介绍秸秆综合利用的多种途径;组织开展“乡村夜话”、屋场会等,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开展宣讲……一场场履职的接力,正助力一段段“小秸秆”重获“新生”。
编辑:郭青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