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一乡一品 助力脱贫攻坚 ——打造新市镇小龙虾特色养殖园的调研

前期,县政协主席吴爱清带队深入新市镇,就小龙虾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调研组先后到排楼、协塘、方溪、桐梓等村,对小龙虾养殖、经销基地进行现场考察,听取了乡镇、村组和养殖户、经销户的情况介绍,详细了解了小龙虾养殖现状。听取了农业、水利、经科、畜牧、经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为把小龙虾养殖打造成新市镇农业发展的特色名片做好前期调研工作。

一、挂挡起步,产业发展驶入正道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原产于北美洲,1929年由日本引进我国,现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近几年来,小龙虾以其独特的饮食文化和消费模式在国际、国内市场十分火爆,已经从最初的“捕捞+餐饮”,逐步形成了集养殖、餐饮、加工、文化节庆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价格也不断攀升,销售供不应求,经济效益明显。

新市镇是攸县农业大镇,粮食生产和种养殖具有传统优势。2016年,新市镇省级贫困村排楼村在市县扶贫工作队的扶持下,在我县首次引进小龙虾养殖技术,初次试养197亩,投入57万元,2017年出产小龙虾1万斤左右,销售收入21万余元,受技术因素和天气影响,亩产数量不高,导致经济效益不明显。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试养后发现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养殖小龙虾仍大有可为。2018年初,已初步掌握养殖经验的排楼村养殖户陈某投入近19万元,养殖小龙虾近40亩,投产半年即收回成本,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经过两年多的摸索发展,目前新市镇共有小龙虾养殖合作社2个,养殖面积775亩,年产量预计将突破15万斤。2018年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销往广州、深圳、株洲、衡阳、安仁、茶陵等地,对外销售8万多斤。新市镇小龙虾养殖已从单纯的水面养殖向“稻虾”共作模式转变,已从单一试养向全镇各村推进,已从本地农户养殖向引进湖北荆州专业养殖户相结合,已从早期的亏损向利润大增转变。

二、开启远光,看清产业发展前路

2018年6月,农业部和湖南省分别发布了《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8)》和《湖南省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8)》。2017年,全国小龙虾养殖总产量为112.97万吨,国内需求总量约为190多万吨(餐饮需求140万吨、加工需求50万吨)、出口需求30万吨,需求缺口近100万吨。2017年,湖南省小龙虾养殖总产量13.57万吨,市场消费量近20万吨,不足部分由湖北等地引进。从当前市场供需来看,小龙虾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新市镇实际发展来看,小龙虾养殖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一)有资源优势。新市镇整体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民风较为淳朴,群众思想观念较为解放,乐于接受新事物,境内从事农业生产和具有养殖经验的人员较多,达3万人左右;作为农业生产大镇,境内有农田2.71万亩,攸河穿越全镇,酒埠江南干渠和西干渠分布两翼,灌溉水源来自酒埠江水库等,水质达到国家Ⅱ类以上标准。丰富的稻田资源和优质的水资源为发展小龙虾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镇适宜开展稻虾养殖连片基本农田达1.2万亩左右。据了解,湖北潜江、荆州,湖南益阳等重点地区已无优质的稻田、水面可供小龙虾养殖,急需寻找优质资源转移发展小龙虾产业。

(二)有扩养基础。小龙虾养殖作为新市镇扶贫产业项目开发“急先锋”,在市县两级的高度重视下,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养殖已初具规模,技术逐步走向成熟,经济效益稳步增长,扶贫效果日益体现。特别是2017年11月,新市镇党委、政府带领部分村干及养殖户到江苏盱眙、湖北荆州、湖南益阳等地考察学习,积极引进先进地区养殖技术人员来攸开展技术指导,用“民间组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扶贫共享”的理念,成立了株洲凯瑞和攸县商道两个水产养殖合作社,将小龙虾养殖产业从单个养殖发展到合作养殖,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养殖户+贫困村民”的模式,共流转贫困户土地63亩,每年为贫困户增收4万余元(700元/亩,高于普通土地流转的400元/亩),同时,带动了当地贫困人口就业,增加其收入。

(三)有效益支撑。据调查,小龙虾养殖第一年主要开支为:投苗1700元/亩,挖机费用300元/亩,土地流转700元/亩,防逃网等养殖工具720元/亩,虾食800元/亩,人工工资300元/亩,合计4520元/亩;第二年后每亩开支只需2000元左右。根据多年养殖效益估算,第一年每亩产小龙虾约为250—300斤,当前小龙虾市场行情均价为20元/斤,每亩收入5000—6000元,净利1500元/亩左右;第二年每亩产量为350—400斤,开支减少2500元/亩,纯利4500—5500元/亩左右。与单独种植水稻每亩收入800—1000元相比,经济效益更好,发展效益更高。

(四)有可观前景。小龙虾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达16%—20%,干虾米蛋白质含量高达50%以上,高于一般鱼类,超过鸡蛋的蛋白质含量。虾肉中锌、碘、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也高于其它食品,且肌肉纤维细嫩,易于人体消化吸收。不仅如此,从甲壳中还可提取甲壳素、几丁质和甲壳糖胺等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烟草、造纸、印染、日化等领域,加工增值潜力很大。据调查,全县经营口味虾的夜市门店约200家,遍布城区大衔小巷,其中规模较大的门店约50家,形成了口味虾、油焖虾、蒸虾、油爆虾等知名菜肴,消费场景持续火爆,消费热度也不断上升。根据小龙虾养殖户和经销户估算,我县每年小龙虾消费容量35万斤左右,对外销售则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如引进加工企业,养殖规模还可以进一步扩大。

三、加油提速,多策助推产业发展

近两年来,尽管我县小龙虾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养殖成本投入过高、基础条件较差、技术服务不强等问题,制约着小龙虾产业的发展。为促进小龙虾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我们建议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产业规划,配套政策支持。建议实施“一乡一品一园”工程,引导乡镇从本地资源和条件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优势,培育一个主导产业,建设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可以以新市镇为核心,打造攸县万亩龙虾养殖园,与皇图岭万亩皇椒大豆种植、宁家坪万亩玉米蔬菜基地、酒埠江万亩荷花种植等呼应,助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土地重金属治理,形成攸县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县委、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指导新市镇做好小龙虾产业发展规划,避免遍地开花,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引导产业有序发展。建议县财政、农业部门设立400万元左右规模的小龙虾养殖扶持专项资金,参照湖北、江苏、湖南南县等地区,对小龙虾养殖户第一年补助800—1000元/亩,先期引导发展5000亩左右,带动产业稳步发展,提高农户的养殖积极性。同时,对水产养殖合作社、一般养殖户,特别是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的,给予一定的小额贷款支持,甚至部分贴息贷款。落实好《攸县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奖励办法(试行)》,鼓励贫困户参与养殖,对新进种苗养殖水产品面积10亩以上的,奖励3000元/户,对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养殖合作社给予奖励。

(二) 夯实基础建设,加大招商引资。一是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农耕意识,促进土地流转,因地制宜推广土地季节性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将龙虾集中连片养殖区纳入乡村振兴计划,重点加强“五小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小龙虾养殖的用水需求,通过质量高、成本宜的土地流转,优质的水源保障,为小龙虾养殖奠定基础。二是加强技术支持指导。建议县畜牧水产、科技、劳动、商务等部门根据行业需求,积极组织养殖技术员、行业精英、经销商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和产销培训,进行实地指导,强化养殖和销售双向互动,切实为小龙虾的养殖提供技术支持、销售保障。三是完善养殖经营模式。建议县经管、工商、民政等部门加大对养殖合作社的指导帮扶力度,进行公司化运作,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养殖户(贫困户)”的模式。当前应积极引导养殖户成立攸县小龙虾养殖协会,进行联合发展,实行信息共享、技术互助。四是积极引进优势资源。建议县农业、商务和乡镇等部门单位积极加强与湖北、江苏等养殖先进地区的对接联系,加大与专业养殖集团的对口联系,引进先进技术、先进人才来攸发展。同时,未雨绸缪,尽早与湖南泽水居农业有限公司(集生态水稻生产和小龙虾养殖、科研、加工、销售、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系益阳陈克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等加工企业建立联系,进行招商引资工作,为我县小龙虾后续发展,建立加工企业做好前期准备。

(三)打造自有品牌,形成地方特色。一是注入地方文化。要充分利用诗人杨万里夜宿新市徐公店、文人陈之駓腊鱼换只麂等新市镇地方文化特色,做好产业+文化的结合,助推打造新市小龙虾养殖品牌。要依托酒仙湖优质水源的优势,打造新市“仙水养龙虾”的高品质养殖概念,树立新市“仙水龙虾”生态环保、质量上乘的品牌效应。要发挥好新市地区饮食文化发达,从事厨师职业人员众多的优势,探索小龙虾饮食制作手艺,打造皇椒炒龙虾、茶油焖龙虾、仙水煮虾尾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饮食爆品。二是尽早设立品牌。一方面要集中连片发展“稻虾”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地方特色品牌。另一方面,要组织小龙虾养殖协会尽早设立品牌,统一名称对外销售,提升知名度,促进销售,增加收入。三是促进产业融合。组织开展以小龙虾为主题的旅游休闲特色文化活动,举办小龙虾美食节、最壮小龙虾评选、钓小龙虾比赛等节庆活动,促进龙虾文化消费,以全域旅游带动稻虾共生产业发展,以龙虾产业和文化促进全域旅游,从而打造工业看网岭,一、三产业融合看新市,一、二产业结合看皇图岭的106国道经济发展带。


作者:曾云艺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