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三个升级” 提升工作质效——韶山市政协在省政协集中培训班上分享委员工作室建设经验

  3月27日下午,在省政协“联系政协工作的乡镇(街道)党(工)委专职副书记、政协专干培训班”上,韶山市政协副主席韩伟军以“推动‘三个升级’提升工作质效”为主题,从平台建设、机制创新、成果优化三个方面介绍全市委员工作室建设情况,同时结合韶山政协工作实际分享了基层履职经验。


推动“三个升级” 提升工作质效

  近年来,韶山市政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协委员要更好联系和服务所在界别的群众”重要指示精神,紧扣省政协“1453”履职总要求,持续抓好“三个升级”,积极推动“乡镇(街道)党(工)委专职副书记+政协专干+委员工作室”模式提质增效,实现委员联系服务群众更加主动、更为经常、更有成效。

  一、坚持强引领、聚合力,持续推动平台建设升级

  党委重视强保障。主动争取市委支持,安排委员工作室专项经费30余万元,明确乡镇党委副书记联系政协工作,确定1名工作人员为政协专干,推动全市4个乡镇7个委员工作室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提质升级。出台《“潭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工作方案》等制度文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构建起“市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乡镇落实、部门联动、各方参与”的协商工作格局。省政协毛万春主席、湘潭市委刘志仁书记、韶山市委曹伟宏书记等领导多次到工作室调研指导并提出工作要求。

  政协指导抓落实。将“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委员工作室建设的首要原则,探索“专委会+履职党支部+委员工作室”模式,做实“两个全覆盖”。制定《主席会议成员联系委员工作室制度》《委员工作室考评办法》,明确乡镇党委副书记为工作室召集人,建立“主席会议成员联系、专委会指导、工作室召集人抓落实”的联系机制。“传承红色基因”韶峰委员工作室、新阶联委员工作室创成省示范性委员工作室,清溪镇、杨林乡委员工作室获评湘潭市政协优秀委员工作室。

  线上线下相促进。坚持省市县三级委员联动,实现委员提案、社情民意和微建议线上线下齐发力,委员与群众双向互动成常态。定期安排委员开展线上值班和线下值班,引导委员积极在“五好园区”建设、文旅兴城、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中争当表率,目前线上7个工作室访问量已达32万余人次。

  二、坚持多层次、全过程,持续推动机制创新升级

  完善“3+3”协商选题。持续擦亮“潭事好商量”品牌,通过“向社会征题、党委政府交题、从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中选题”三个途径广泛收集议题。坚持议“党政关心的事、群众身边的事、社会关注的事”等三个重点内容,让协商更接地气。韶峰委员工作室聚焦“实施社会适老化改造工程”“保障群众出行安全”等重点协商议题,打通委员服务界别群众“最后一公里”,解决各类民生问题35个。

  规范“4+4”协商程序。聚焦百姓“身边难事”“关键小事”协商议事,按照确定议题、协商议事、公开公示、成果转化“四步协商”程序进行协商。同时,不断优化提出问题、回应关切、协商互动、达成共识“四步议事”流程。新阶联委员工作室围绕“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开展专题协商,促进新增两处10个充电桩。韶山乡、银田镇等委员工作室召集人,组织驻室委员围绕靶向治旅、农村饮用水安全、助力春耕生产等内容,开展履职活动60余次,联系群众2000余人次。

  推行“ABC”协商办理。依托委员工作室履职平台,借鉴提案办理工作经验,对于达成共识能落实的A类协商建议,交由承办单位办理;对需要党委政府研究解决的B类协商建议,专报党委政府决策;对短时间内不能解决的C类协商建议,做好宣传解释。近年来,清溪镇、杨林乡等委员工作室通过村民议事会、社区协商会、屋场恳谈会等方式,开展微协商、微监督活动,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8个。

  三、坚持强服务、重实效,持续推动成果优化升级

  倾力围绕中心大局。坚持按照“一年一主题”工作思路,分别以“创新韶山”“红色韶山”“美丽韶山”为全年履职主题,探索推出“1+N”调研模式,工作成效被湖南经视、湘声报、省政协、湘潭市政协融媒多次报道。参与制定《湘潭市打造韶山经典红色名片实施方案》,同湘潭红旅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打造红色精品线路7条、教学点15个,推广“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品牌,工作经验两次在湘潭市相关会议上作典型推介。

  聚力改善民计民生。灵活运用监督方式,加强与湘潭市政协、市直有关部门协作,开展改善生态环境专项民主监督,聚焦黑臭水体治理、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农村“厕所革命”、倡导文明祭祀等重点领域问题,实行联动视察调研,累计开展专项监督活动30余次,工作成效获湘潭市委表彰通报。创新建立“河长制+政协民主监督”机制,积极组织委员参与河道清杂志愿服务,清理河道沟渠100余公里,有效助推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

  助力实现双向发力。主动争取上级政协支持,聚焦“如何打造韶山红色文旅圣地”“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意见的贯彻实施情况”等课题,驻室委员分头行动、下沉一线,共同破解韶山高质量发展难题。积极开展“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故事会、乡村振兴与文旅农融合体验式教学、“红色故事进校园”“情暖参战老兵”等系列活动70余场次。依托“书香韶山”“故事集锦”“红色教育”等特色栏目,推送各类红色文稿100余篇,发布线上履职动态500余篇。推动“三个基地”一体化建设,研发《毛泽东与人民政协》专题课程,主动对接省内外各地政协委员来韶参加红色教育培训,去年共计接待115批10000余人次,努力把韶山培训基地打造成为红色文化研究的平台、委员交流的阵地、对外宣传的窗口。

   编辑:沈邕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