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提案参考提纲

2022年提案参考提纲

 

    一、聚焦强园区兴实体,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

  1.全力振兴实体经济。突出先进制造业主体地位,加快构建“四主四特”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两新三电”特色品牌加快军工城建设,创建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积极参与长沙“三智一自主”产业配套,共建长株潭装备制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推进产业数字化,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2.致力提升现代产业链水平。加快新兴优势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推动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价值链、政策链深度融合。

3.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推行“专业+专班”招商模式,建立“专业+专门”评估机制,开展“专业+专项”竞赛活动,突出比落地开工率、合同履约率、亩产贡献率、规模投资率,分领域、分行业、分类别开展项目建设比武打擂。

4.聚力创建“五好”园区。突出规划定位好,突出体制机制好,突出创新平台好,突出产业项目好,突出发展形象好,优化顶层设计、空间布局,建设一批园中园、飞地经济园、产业综合体。

5.大力促进两业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制造服务业,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业,鼓励发展现代金融业。

二、聚焦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构建高质量科创发展体

    1.增强关键领域创新能力。持续推进长株潭自创区湘潭智造谷建设。从供需两端滚动编制“卡脖子技术”“进口替代技术”清单,落实揭榜挂帅制、竞争立项制和领军企业、头部企业业主制等方式,夯实科技支撑能力。

2.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省单项冠军。支持领军企业建设一流研发机构,支持传统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支持科技型骨干企业参与国省重大科研项目,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3.深化校地校企融合。推动政产学研金成果转化提效、大学生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大学生留潭率提升、高职提质培优、设计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等行动,实现校地融合发展。规划建设运营科创平台,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4.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建立健全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高效对接机制,搭建和运营好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完善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湘潭分市场,擦亮“智造莲城”创新成果转化项目路演品牌,推进股权激励等改革。

5.优化全链条创新生态。打造全要素集聚的科创生态,。深入实施莲城人才行动计划,完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健全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加快湖南省知识产权(湘潭)综合服务中心、长株潭科技支行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三、聚焦深化改革开放,构建高质量市场流通体系

1.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重点加快市属国有企业实体化、市场化转型,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权多元化,提升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五大要素市场化配置,开展自主性改革、首创性创新。

2.全面提升开放水平。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中部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产能出海、境外投资、服务外包等重点行动,推动潭品、潭企、潭资“抱团出海”。

3.推动消费提质升级。繁荣消费市场,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扩大农村消费。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支持国省在潭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4.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六大专项行动,深化“放管服”改革。运营管理好市民之家,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弘扬诚实守信的社会文化,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四、聚焦城乡融合,构建高质量区域协同体系

1.共建长株潭都市圈。一体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一体建设都市圈“四区一枢纽”,一体推进都市圈规划实施,深化招商、平台、市场、要素配置一体化合作。

    2.构建新型城镇格局。着力构建“湘潭向北、西拓南延、双城驱动、多点支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修缮老街区历史文化建筑,保护老工业遗产。着力建设韧性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

3.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突出县城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基础设施一体建设、一体管护,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4.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实施现代都市农业提效行动,实施新乡村建设提质行动,实施新农民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深化农村改革提速行动,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五、聚焦传承红色基因,构建高质量文化供给体系      

1.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以韶山为龙头建好党校、红色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点三类阵地,办好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纪念活动,加强对湖湘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研究、利用。

     2.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力作,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3.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加快红色景区串点连线成片、提质升级,全力打造“两山”铁路沿线项目精品工程,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昭山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提质发展,积极创建国家级昭山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文化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4.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抓好文明城市全域化创建,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典型选树宣传,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六、聚焦全面绿色转型,构建高质量生态文明体系

1.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

2.严抓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究制度,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机制,压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加强生态环保监管执法。

3.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确保能源供应和安全。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湘潭新时尚。

    七、聚焦共同富裕,构建高质量民生保障体系

1.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全市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地区收入差距。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擦亮“湘潭技工”品牌。

    2.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深化综合医改,推动全民运动健身,建设健康湘潭。抓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落实。加快便利社区、智慧社区、美好社区建设。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因地制宜布局文体设施。

3.增强社会保障兜底功能。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保险扩面提升。加快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均等化。坚持“房住不炒”,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

   八、聚焦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高质量社会治理体系

   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实施“凝心聚力新时代”行动,做好港澳台及海外统战工作。坚持党管武装制度,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大团结。

2.深化法治湘潭建设。一体推进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法治宣传。

3.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统筹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加大对新型突出违法犯罪的打击治理力度,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

体系建设。

4.牢牢守住风险防范底线。压实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属地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统筹抓好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疫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严防各种风险发生,确保社会安全稳定。

九、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走好新的赶考路提供坚强保

    1.增强团结奋进的政治定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行力,做到“两个维护”。加强新闻舆论、互联网、高校等阵地管理,增强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讲好湘潭故事,传递湘潭声音。

    2.建设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分层分类推进农村、城市、机关、国企、“两新”等领域党组织建设,深化基层党建联系点建设,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健全重点帮扶村、示范创建村、红色美丽村庄等9类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效机制。

3.铸就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把头雁型干将、拓荒型闯将、狮子型猛将、专家型工匠重用起来。推动干部专业化培训扩面提质,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拓展基层干部晋升通道,健全“尽职可容误、纠错给出路”的容错纠错机制。

4.永葆苦干实干的奋斗本色。出台激励干部提振精神、苦干实干的政策举措,健全苦干实干督促机制,实行重大任务项目化管理、工程化推进、专班化落实、常态化督查,选树苦干实干先进典型。

     5.巩固正气充盈的优良生态。深入推进清廉湘潭建设,健全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精准落实政治巡察要求,强化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制度机制。

作者:赵慧    编辑:赵慧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