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岳阳市政协委员宋蔚,是岳阳楼文物保护中心的一员。今天,我带大家走进洞庭湖畔的千古名楼——岳阳楼。
970多年前,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从这里铿锵发声。从此,千古名楼岳阳楼就成为历代仁人志士心忧天下的灵魂栖息地。
推开岳阳楼景区巴陵胜状南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五朝楼观,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岳阳楼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唐楼古朴端庄,宋楼繁复豪华、元楼沉稳风雅,明楼简约高贵,清楼雄伟精致。
俯瞰诗书碑廊,犹如一把“金钥匙”,与“五朝楼观”曲水相连。廊内石碑上镌刻的既有前贤巨卿的诗词瑰宝,也有当代名人书家的精彩墨宝。139件作品记述了岳阳楼的历史,反映了各个朝代和时期人们登楼览胜的不同心境。1964年,毛主席南下视察,途经岳阳时有感而发写下诗圣杜甫的五言绝唱《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伟大领袖的爱民情怀,洋溢在字里行间。
双公祠是2005年市委、市政府专门为滕子京、范仲淹两位为岳阳作出卓越贡献的先贤而修建的,采用的是明清祠堂建筑风格,整个祠堂充分展示了岳阳楼的建署沿革和形制演变。
穿过“南极潇湘”牌坊,抬眼望去便是岳阳楼,它距今1800年历史,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所建的阅军楼。唐中书令张说再次扩建,取名南楼,又名岳阳楼。整个楼的建筑在美学、力学、工艺学、建筑学等方面都有惊人成就,它和黄鹤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是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址、原貌的历史建筑。
(本文配图由作者提供)
编辑: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