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缕墨香系两岸,一卷狂草越千年。”3月31日,黄冈师范学院台湾教师周美华、周敏华走进湖南永州零陵区怀素书法艺术馆,与当地学者以书法为媒,共话中华文化根脉。零陵区政协工作人员、永州市怀素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郭莹、零陵区书法院青年书法家蒋俊峰全程陪同,从草圣怀素的狂草艺术到两岸的文化共鸣,展开了一场跨越海峡的深度对话。
墨香为舟:从高雄到零陵的文化寻根
周美华、周敏华两位学者虽长居台湾,因祖籍为永州道县,始终以“永州女儿”自居。作为高雄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二人深耕道家思想与秦汉考古领域,著作《中国传统人文精神》《高僧传——康僧会大师》屡获学界赞誉。近年来,她们化身“文化摆渡人”,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峡之声”《趣旅行》栏目,带领台湾观众寻访大陆60余处历史地标,以镜头串联起两岸共同的文化记忆。
“草圣怀素是零陵的骄傲,更是中华书法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参访中,郭莹以“少年家贫习蕉叶”的传奇故事为引,描绘了千年前那个在湘南蕉影婆娑间挥毫的少年——以芭蕉叶为纸,寺庙白墙作卷,把清苦岁月淬炼成笔走龙蛇的锋芒,从潇水河畔一路跋涉至长安,在众多文人惊为天人的呼声,以《自叙帖》震动盛唐书坛。她特别提到,怀素书法艺术馆即将进行数字化提质,通过数字技术重现“绿天蕉影”绿蕉万株的盛景和怀素狂草“骤雨旋风”的笔意,让历史场景重现眼前,千年草书“活”在当下。
狂草作桥:笔锋里的两岸文化共鸣
周美华驻足于《自叙帖》前轻声叹道:"这份狂草史上的‘皇冠明珠’,真迹虽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但笔锋里跃动的,是两岸共享的文化心跳啊。"她向众人讲述起2018年《自叙帖》在台特展时的盛况——展厅前排起千米长龙,有白发老者带着四十年前临摹的习作前来"朝圣",更有年轻学子通宵守候只为亲眼一睹草圣真迹。她分享道,台湾书法界素有“草书学怀素,楷书追颜柳”的传统,许多社区书院将怀素作品作为“悟道之径”,《自叙帖》中看似狂放不羁的线条,实则是‘以禅入书’的东方哲学表达,这卷千年法帖,早成了穿越海峡的文化信使。
青年书法家蒋俊峰在绿天庵瑞石帖--千字文碑旁,详细讲解了怀素草书笔法之精妙。周敏华凝神细观后坦言:“笔锋流转间的‘自然之道’,与我们在《高僧传》研究中看到的禅宗智慧不谋而合。”她以《自叙帖》中“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为例,解读怀素艺术与道家“乘物游心”思想的深层勾连:“这种超越技法的精神自由,正是中华文化最动人的基因。”
同心共书:艺术赋能两岸文旅融合
交流中,双方不约而同聚焦“怀素IP”的当代价值。郭莹透露,零陵每年都会举办“怀素书法艺术周”,希望引入台湾文创经验,开发书法研学、数字艺术展等跨界项目;周美华则提议以《趣旅行》节目为平台,拍摄“怀素特别篇”:“我们想带台湾青年看看,永州的山水如何滋养出‘草圣’的锋芒,两岸完全能以笔墨共写新的文化故事。”
临别之际,周敏华将所著《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赠予怀素书法艺术馆,作为回礼,郭莹奉上永州怀素书法研究院院长李科的新著《狂僧怀素》,青年书法家蒋俊峰展卷挥毫,李白"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的诗句如笔走龙蛇,惊涛拍岸。宣纸铺展,墨迹未干,恰如这场对话的注脚——狂草的“狂”,是文化自信的豪情;笔墨的“静”,是两岸同心的笃定。海峡能阻隔潮汐,却断不了笔墨相亲的血脉,当年怀素在蕉叶上写的求索,千年后依然会在海峡两岸发出新芽。
作者:郭 莹 编辑:朱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