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抗法名将王德榜热心公益事业史实
王德榜,字朗青,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殁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享年57岁。王德榜祖籍在现广东省东莞县石排镇埔心村,其父经商湖南,落户江华,其出生地为江华县现码市镇竹市村黄竹寨。王德榜在兄弟中排行第八,人称王八青,后因官高爵显,多称王八大人。同治年间,王德榜携家眷定居永州五通街,寓所位置大致于零陵城区小西门和太平门之间。王德榜卒于贵州布政使任所,抬棺人日夜兼程两个多月抵达零陵,墓葬于城南之嵛峰西坡南端,现凼底乡油山岭上。
王德榜受其父影响自幼胸怀大志。咸丰元年(1851)其父“捐资募勇”办团练,二年(1852)太平军打到江华,他以监生与兄吉昌共办团练保卫家乡,自此开始戎马生涯。后因战争的需要,这支地方武装部队被曾国藩招募为湘军,转战于广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王德榜率部勇猛善战、屡建奇功,渐成为有名的清湘军将领。同治四年(1865)王德榜被授予福建布政使(清代一省行政长官为巡抚,布政使为巡抚的僚属,从二品官衔,略如近代的副省长和民政厅长,主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期间,王德榜受命率于零陵、江华所募新兵十营计五千人(称“定边军”)赴广西,署广西提督之职,进驻越南谅山一带。翌年配合主帅冯子才对法作战,大败法军,夺取谅山,收复边界,在抵御外辱的战争中建立了不朽功勋。其中镇南关一役影响最为深远,史称“镇南关大捷”,老辈的永州人都知道“王八大人打交趾(越南旧称)”的典故。“镇南关”系中国南疆重要关口,始建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现称“友谊关”。
作为军事将官,王德榜领兵转战南北、骁勇善谋,因功勋卓著而跻身于“中兴将帅”之列,特别是抵抗法军侵略的战争,成就了受人景仰的一代爱国名将;而作为朝廷命官乃至离任赋闲期间,则更多地展现了他性情侠义、宽厚待人、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一面,相关史实如下。
同治二年(1863)捐建零陵观音阁。香零山系石矶小岛,位于城东约6里处的潇水河心,这里水流湍急,每逢春夏水涨,常有木排船只触翻,落水者即便爬上孤岛,也衣食无援,沿岸人等难以施救。王德榜与邑绅黎得盛等人倡议并捐资建观音阁于山上,招僧人居于内,设救生船只,雇请专人役使,涨水时节白天鸣钟,晚上点红灯笼以作警示,并常备衣食以周济落水者。
同治十一年(1872),甘南(即甘肃南部)地广人稀,恶狼成群,常百十成队入帐幕叼人以食,王德榜令甘南四百余营将士习猎围捕,消灭了当地狼患。至是甘南定,狼患平,抚降十万。
同治十二至十三年(1873-1874),奉命率部在洮水(在甘肃临洮县)东岸开垦良田百万余亩(在临洮县南),修主渠70里引洮水灌之。由于业效显著清朝廷予以嘉奖,赐一品俸。是年丰收,解决了军需民生。民国时该渠得以重修,易名东干渠。
光绪七年(1881)奉命督师防守镇南关,顺路回东莞老家拜祖和修筑先人坟墓时,领头创办“云冈社学”,供贫苦子弟读书。
光绪十一年(1885)五月,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即《中法新约》。又唆使亲信潘鼎新中伤王德榜,王德榜被迫削兵权返还故里。闲居期间,他更是十分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其出资在永州境内兴建的大型公益设施共有八处。
一、办教育一处——创建蘋洲书院
光绪十三年(1887)与东安席宝田(湘军将领)共同捐资,在潇、湘二水会合处之蘋洲岛上创建“蘋洲书院”,以王德榜赞助办学资金为最多。同治光绪年间,王德榜归家省亲,见各县官吏人才匮乏,文化素质不高,遂建议创办蘋洲书院以培养人才,造福梓里。蘋洲书院建办后,学生按各县大小比例推荐,每年定员招收永州八县[注]之文武生员入学,贫困者按月给予膳食补助,来年送省考试,成绩优异者推荐为县属官吏,不良者予以辞退,下届由各县另行选送培养。光绪二十九年(1903)戊戌变法,书院废旧制改办新学,并更名“永郡联立蘋洲中学堂”,改公费为自费求读,但推荐学生办法不变,此后一直延续到抗战时期,亦成为现永州市第一中学之前身。
二、兴慈善一处——兴办永善堂
永善堂是慈善事业机构,旧址于现零陵区七层坡农贸市场处,系王德榜提议创办并出面会合永州仕绅共同出资兴建,以王德榜出资最多,约银一万两。永善堂资金管理遵循议定的原则,即以赞助金的一部分购置田产收取田租,一部分借给商家生息。每年的田租和利息收入用于三项开支:1、施舍自制的中成药给贫困百姓防病治病;2、施舍简易棺材(俗称“匣子”)代埋无主尸体;3、凶年设厂施粥,赈救灾民。永善堂设有由“八庙”仕绅组成的监事会,负责定期审查收支账目,张榜公布并上报县府备案,以防止贪污,以示清廉。永善堂前有一副对联,是集《诗经•大雅•既醉》和《孟子•公孙丑•上》之句而作,上联是“永锡尔类”,下联是“善与人同”,“永善堂”即取二句首字命名。
永善堂自前清建成共办了七、八十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由零陵县人民政府接收,资金由政府接管,田产由当地政府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该机构所需经费列入国家预算,由县民政部门管理。
三、修桥路三处——双牌至道县新路、黄竹寨至清水石板路、贤水河石拱桥
1、新建双牌上泷泊至道县青口的“官颁大路”。从双牌到道县旧有一条官颁大路(属县道),须经尚仁里、打鼓坪翻越两座大山,山路崎岖陡峭,徒步难行,挑担更甚,路人极感不便。王德榜个人出资沿潇水左岸劈山凿岭,另辟新建石板路60里。这条路路面平坦,比原线还近了十多里路,行人无不感恩戴德,称新修之路为“王八大人修的官颁大路”。
2、兴建江华黄竹寨至广东清水的石板道路一条,长约20里,方便了四方客商和过往行人。
3、在零陵城南出约20里处之贤水河上兴建大拱石桥一处,现零陵至道县公路线犹存石拱桥旧址。
四、举文化二处——建造凌云塔、重修府学宫
凌云塔位于江华县城沱江镇东豸山寺上,塔始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十年未就,光绪四年(1878)由王德榜捐资建成。因历经风雨,凌云塔渐次斑剥,1985年江华县人民政府筹资修复,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州府学宫位于零陵东山,王德榜捐资重修旨在颂扬先辈,激励后人。据相关资料记载,1964年复办零陵地区卫校,兴建新校舍于永州府学宫旧址上,现府学宫已无迹可寻。
五、兴修水利一处——疏浚黄竹寨至务江河道
疏浚江华黄竹寨至务江约80里河道,消除淤塞,畅通水道,加速了山区木材运输,沿岸百姓受益匪浅。
光绪十五年(1889)王德榜沉冤昭雪,复任贵州布政使,十九年(1893)春旧创复发卒于任上,清朝廷追封一品光禄大夫之职,加封“太子少保”。湖广总督张之洞赠挽联刻墓上,其联云:“功伟数终奇,生未封侯,胜有威名传绝域;史存人不朽,死无余憾,况留遗爱在黔疆。”【注:当时的永州八县即零陵、祁阳、东安、道州(即道县)、宁远、永明(即江永)、江华和新田】
作者:吴同永 编辑:王先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