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发言选登|积极推动本土文化进校园 创新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

    开展中小学生思政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具体行动,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国家的未来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为创新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道县思政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重视不够。部分学校没有真正认识思政课的重大意义,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思政教育抓而不力,有的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出现了焦虑、厌学、逃学、心理不健康等问题。二是合力不强。没有深刻理解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本真使命,全县部门之间、家校之间没有达成共识,没有营造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三是结合不紧。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没有将文化资源盘活转化为教育资源。四是力度不大。没有建立本县先进的思政教育理论体系和推进机制,教育系统和学校没有建立健全固定的思政教育工作专班和专业队伍,没有充分发挥国旗下的讲话、社团活动、课外活动等平台作用,仅靠一周两节的政治课进行思政教育显得力量薄弱。

    2024年12月,我们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县内外10余所中小学校进行调研,认为积极推动本土文化进校园,创新构建思政教育大格局意义重大、非常必要。石门县一中、祁阳市一中给我们提供了样板和经验:石门县一中聚焦思政铸魂,厚植育人底色,激发育人活力,建立健全“课程范德、文化养德、自主习德、全力育德”德育模式,近10年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为清华北大输送110名学子,每年本科上线率99%。省委书记沈晓明到石门考察时,称赞“石门一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祁阳市一中打造“思政旗扬”德育品牌,推进全员大阅读,扩大师生的大视野、大格局、大心胸;实施“六声”教育法,让校园内朗朗的读书声、沙沙的书写声、嘹亮的歌声、热烈的辩论声、运动场上的呐喊声、快乐与幸福的笑声充满整个校园,直接有效地带动了学生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近十年来,高考质量一年一个台阶,特殊类本科(一本)上线率达80%,本科上线率95%。

    道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孕育了独具道县本土特色的红色文化、理学文化等“七大文化”。我们认为本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大思政课”最鲜活、最生动的教材。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文化资源,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创新思政课“打开方式”,为学生打好底色,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我们建议做好“五篇文章”:

    1.优化顶层设计,做好合力文章。构建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团县委、县妇联、社科联、文旅广体局、旅发中心、关工委等部门协同育人的大思政课工作体系。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深挖本土文化深刻内涵,打造更多蕴含思政教育价值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有效的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及实践感觉课程体系,更好赋能思政教育,努力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紧密衔接的育人全链条,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2.活化本土资源,做好示范文章。充分发挥本县几所以名人名字命名的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县其他学校活化利用、创新转化本地文化资源,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题写校名的谷源学校,贯彻“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理念,策划“农耕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敦颐学校秉承周敦颐“以诚为本”思想,致力理学文化入校园、进课堂,让理学文化在师生中入脑入心;绍基学校大力弘扬绍基书法文化,新建了“绍基文化碑林”,用书法艺术启迪学生智慧、传承中华国粹;树湘学校精心策划“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铸就绝对忠诚校魂”系列活动,激发师生爱国热情,全面掀起以文化铸魂推动思政教育热潮。

    3.强化队伍建设,做好人才文章。配强学校思政教育师资力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增强各学科教师德育教育意识,将思政教育融合各个学科中去,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政教处、校团委、少先队、校外辅导、政治课等职能作用,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社团、课外活动等平台,让思政教育无处不在,在春风化雨中润泽学生心田。

    4.深化文化特色,做好融合文章。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做好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提高思政教育质效。学校课堂上用好典型案例,讲好中国故事、道县故事,做到所有学科老师都讲思政课、会讲思政课、讲好思政课。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扎实开展劳动教育、研学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沉浸式感受本土文化魅力,激化理想信念,增强本土文化自信。推进全员大阅读工程,实施“六声”教育法,深入开展讲故事、文艺演出、书法、征文等本土文化主题竞赛活动,寓教于乐,让思政教育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5.实化价值塑造,做好品牌文章。树立品牌建设理念,制定品牌建设方案,聚焦身边的红色文化、理学文化、龙船非遗文化等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发挥部门优势,合力打造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思政教育品牌。在打造“大思政课”精品实践教育基地、教学精品课件、系列精品丛书、文学精品及项目创建上共同发力。加大品牌总结宣传力度,为思政教育积累更多优质资源和成功经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政教育任务光荣,意义重大。我们要长远谋划,从小抓起,家庭、学校、社会携手同心,跑好“接力跑”,共绘“同心圆”,写好立德树人大文章,用实际行动汇聚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磅礴力量。

作者:道州发布    编辑:何盘博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