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清晨五点,我带着望远镜和相机骑上摩托车走进薄雾中,开启了新的一天巡护。望远镜里闪过第一抹白色时,心跳陡然加快——成规模的白鹭、牛背鹭混群正掠过蓝山县城上空,羽翼划破晨曦,像一串散落的珍珠坠向人间。据初步统计,今日抵达的候鸟已超800只,这场持将续数月的生命迁徙,终于在湘江源头迎来一波小高潮。
沿着候鸟的飞行轨迹,我追踪了三个多小时。大福镇村后背山的鱼塘波光粼粼,白鹭群或敛翅轻点水面,或伸长脖颈啄食;岭脚交界的湿地里,牛背鹭正用橘红的喙梳理羽毛。最令我触动的是富阳钓鱼场附近的场景:数百只候鸟挤在田埂边,每有人群经过便惊起一片,雪白的翅膀掠过青黄相间的稻茬,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
在“故乡情庄园”,塘主的叹息让我陷入沉思。他指着远处的鱼塘说:“往年一季能有好的收成,被鸟啄食后损失惨重。”原来羊车岭脚下的盆地是候鸟的传统驿站,它们在此等待顺风起航,也需补充体力。但人类与候鸟的生存空间在此重叠,驱赶与躲避成了每日循环的“拉锯战”。
巡护归途,两个设想在我脑海中愈发清晰:若能建立“候鸟食堂”,在鱼塘周边种植候鸟喜食的禾本科植物,既减少鱼类损失,又为候鸟提供安全进食区;若能打造观鸟基地,将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结合,让游客通过望远镜感受迁徙的壮美,或许能让鱼塘主从“驱鸟者”变为“护鸟者”。
夕阳将候鸟的影子拉得很长,它们或已再次启程,或仍在寻找落脚点。我轻轻合上巡护记录本,笔尖的墨迹未干:人与自然的和解,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当我们为候鸟留出一片栖息的湿地,为远行者备好一顿饱餐,那些穿越千山万水的翅膀,终会带着生命的温度,掠过我们共同的天空。
作者:唐盛利 编辑:陈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