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周敦颐创《太极图说》《通书》,对孔孟之学作创造性转化,启蒙宋明理学,推动中华文化重心南移,开启“湖湘文化”一脉,影响近代中国千年。千年来,诠释周敦颐及理学思想的书籍众多,范式不一、疆域宽阔,但大多注重论理。而今,为祭祀周子千禧之年的新作《周敦颐思想地图》,独辟蹊径,以文艺手法作人文阐释,形式新颖,通俗易懂,如亮眼亮心的绘本,诸多犀利之笔发人深省。
书中用文字、摄影、书法、绘画等方式综合呈现周子行吟,从生于斯的道州,到寝于陵的九江,线条明显,脉络清晰,交待清白,形成了三条既独立行走又相互交织的解读路径:呈现作者发自内心的美好愿望的美学解读,探求理学火花的凝聚与迸发之灵光的精神解读,为理学开山探源作万里寻踪的路径解读。
美学解读:呈现作者发自内心的美好愿望
《周敦颐思想地图》封面设计简洁、典雅、厚重,捧着这本书,体积虽不大,压力真不小,可读起来却很轻快。作者在序言《千年穿越》中解释了创作此书的初衷:“我想进行一次古代与当代的穿越,在千年周子行走过的大地,思千载悠悠,寻千年故事,读濂溪新景,现当代风貌。一古一今,缩短时空距离;今昔对应,拓展历史空间。我想进行一次学术与文学的穿越。理论是灰色的,学术是深奥的,而文学之树长青。让思想哲人的宣传推介由学术到文学的过渡,是实现受众普及方式的跨越。我想进行一次高深与通俗的穿越,让理学从高高的学术殿堂走下来、走出来,以文学为表达方式,通俗地讲述周子的生平事迹。我想进行一次圣贤与凡俗的穿越。人人皆可为尧舜,圣贤来源于凡俗,而高于凡俗,圣人来自凡俗的修养历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括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刘翼平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锐利的创新意识,发挥文艺独特的感召力,为周子和理学思想作深入浅出的解读,重塑一个鲜活的人物,让理学不再玄奥,让周子不再神秘,让圣贤之为可学可借,让读者发自内心地崇敬英雄的先贤,使文艺成为新时代最生动的表达。
全书采取传记式写法,使用详(详叙人际交往)略(略记油盐柴米)错位、虚(虚化七情六欲)实(实写思想精神)反向的表现手法,着力聚焦关键节点、透视心灵场景、刻画人文意境,实处写形、虚处储气,自然地塑造出充满人性的灵魂和高洁的品格,实现了作者一贯的美学价值取向。尽管题材来源于真实的历史,也缺少激烈的矛盾冲突,但跳跃式的呈现、散文化的叙事,断裂而不断片地确保连贯性,将作者建构场境的艺术张力和张弛有度地把控素材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发自内心的美好的愿望也得以实现。读者也能跟随作者的思绪,放飞在历史的天空中,沉浸在美好的过往里,共同分享了一代大儒的喜怒哀乐、凤凰涅槃。
笔墨方寸,最难耕耘。虽然刘翼平长期沉潜在公文写作岗位,并蓄有精湛的文笔,但对于文艺创作来说,这还远远不够。著《周敦颐思想地图》,作者除了拥有在文学创作之路艰苦跋涉的坚强意志,还在于一刻也没放下对现实的观察、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学价值的追求。生活当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角度。
精神解读:理学火花迸发的三大重要节点
周子从凡人走向圣人,其理学火花地凝聚与迸发存在几处重大节点,即少年勤学、中年明悟、终生讲学。作者深入实地作文化考古,并在几处充满激荡的行吟中深刻阐发了理学思想火花地凝聚与迸发,读来尤有回味。
勤学的少年与潇湘文化的高度。
周子出生地在今湖南永州道县。《汉书·职官志》载:“县有蛮夷曰道。”古营道县、道州、宏道县和后来的道县,其名称均源于此。这里是汇聚华夏五千年文化的神奇之地,舜帝孝德首倡中华道德文明,舜帝南巡将道德文明播洒在这片土地上,千年以前这里孕育了影响世界的伟大哲人——周敦颐,三十年前此地又发掘了震惊世界的古文明,这种文明依附了浓烈的野性、玄幻、冥化。福岩洞发掘发现的47枚世界最古老的现代人牙齿化石,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具有完全现代形态的人牙齿。玉蟾岩出土的陶片和人工栽培稻,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性产品,证明道州是“古人类定居时代的摇篮”。周敦颐在此处一个叫楼田的山村生长至15岁,楼田有道山、圣泉、道岩,有人忘情于山水,有人寄情于山水,有人超然于山水,忘情者得快乐,寄情者得情怀,超然者得思想。小敦颐就是这样一位千年智者,他与同伴在道山钻溶洞、攀山崖、戏泉水,玩够后常常一个人凝神发呆,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周子“月岩悟道”,思索天、地、人,悟道、悟理、悟法,五岁能辨五行,十二岁立志求道,这个山村少年体内装着一个不一样的玄胎小世界。本书以诗意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以“道”字为脉络,从陶片和人工栽培稻、象封有庳、舜德文明,到“唐宋四贤(元结、阳城、吕温、寇准)”,再到周子理学,道州之“道”,实现了从物质到精神的三次加载,永州大地上呈现一条清晰可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潇湘”是永州的老字号。虽然潇湘文化还未形成权威的、广泛的、精炼的定义,但古今贤人对此已作了比较深入的开掘,内容、高度、意蕴等轮廓初步形成。周敦颐就是潇湘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对一个“洞(月岩)”的领悟(世事洞明悟“太极”)、对一条“溪(濂溪)”的拨弄(涤清中华思想发展的源头活水)、对一朵“花(莲花)”的赏析(赞其出污泥而不染),将山水人文推向了新的高度。张京华教授在《潇湘文化的高度——访张京华教授》(2021年第二期《潇湘》)一文中论述:“永州发现了距今8万至12万年的福岩洞古人类遗址、距今1万年的玉蟾岩古稻作遗址、距今4300年的舜帝南巡,这三件大事恰与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的,我国具有独立发展的一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相对应。”可见,永州文化与中华文明是高度的同频共振。让人类在远古的黑屋子中找到了打开光亮之门的钥匙,这与周敦颐开创理学在思想界的启承意义惊人的一致,大地和文化对人类精英的塑造力是无穷的。
“冬天里的一把火”是“福”还是“祸”?中年明悟却出自于一场本心不愿的意外。
治平元年(1064)冬,周敦颐以通判之职主持虔州(现赣州)工作,正待举荐升任知州,恰巧此时在赣州城里发生了一场大火。宋王朝是世界上最早建立专业公共消防队伍的国家,但仍然挡不住节日狂欢的熊熊大火,当时周敦颐正在各地巡查年关工作,但火灾损毁非常严重,这场大火烧烬了周敦颐的晋级希望,因上任知州赵抃、宰相韩琦等人极力辩护,已经飘到半空的周敦颐实现软着陆,免于革职,平调比赣州小一点的永州。纵观周子为官一生,忠诚、正直、厚道、积极,乃德才兼备的好官员,但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周敦颐也是盼望得到朝廷重用高升的。治平二年(1065)三月,周敦颐满心惆怅离开赣州,走到与洪州分界处,同在四川为官的好友洪州知府程师孟赶来相送,并赋诗《送虔州通判周茂叔对移永州》:“移官远过耒阳西,好景重重合尽题。永水自然胜灨水,浯溪应不让濂溪。沙头候吏瞻旗脚,境上乡人待马蹄。会是忠贤流落处,至今兰芷尚萋萋。”再感人的抚慰诗也止不住心灵的创伤,周敦颐一步一回头,内心的矛盾、纠结、无奈,久久难以散去。不过从这首诗可看出,曾是汉唐名郡的“永州”和拥有三绝碑的“浯溪”,名显当时。虔州大火如“炽火烤心”,是周敦颐仕途中最大的一道坎,是福是祸没有如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辗转赴任的一年中,周敦颐经历峰顶、峰谷,清涤真心自性,思想走向清丽脱俗,最终在庐山莲花峰下找到了身心的归宿。
终生讲学重教,成就“求道救理”的史诗。
周敦颐一生最大的功绩是重教,每到一地必教化于民,亲自讲学,追求孔子提出的“无讼”社会。周敦颐首次讲学之地为袁州卢溪。庆历二年(1042),因政绩突出,周子调任袁州(现江西萍乡)卢溪镇市征局代理局长,他不到半年完成全年任务,其余时间响应朝廷号召第一次尝试作“全官讲学”。这一段是周子一生从事官教见习期,也是他从小立志从道理想的一种自觉行动。讲学的过程是知识积累、思想成熟、研究深入、理论系统化的过程。作者通过考查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周敦颐的《通书》四十章,就是他的讲学教案,这一千古教案就是在卢溪时开始备课的。在卢溪,周敦颐实现了从儒生到老师的身份转换,并由此走向大儒、走向道宗、走向圣人。”而且周敦颐自创高明的教学方法,让人耳目一新,生达观之效。《宋史·周敦颐传》记载,周子任南安司理参军时向程颢、程颐等授学,给二程外甥侯仲良解惑,借用“情景教学法”,用个极感性的名词就叫“吟风弄月”,从而让学生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因知识渊博且教学方式吸引人,除了领导的小孩(二程)拜师,更奇葩的还有上司郴州知州李初平本人要当他的学生。周敦颐在赣州讲学也极负盛名,在这里,知州赵抃亲身为周敦颐讲学当主持,演绎了一段赣州历史上正副职一唱一和的教育史话。而且周敦颐兴教之风几乎影响了所有的著名理学家,他们都热衷于重教办学。一代词宗黄庭坚为中国古代第一位“全能型”“复合型”文化巨匠,是离周子时间最近的第一位旷世粉丝,他给周敦颐作了至今无人超越的旷世评语: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路径表达:万里寻踪,为理学开山探源
自唐以降,中国完备、健全的科举制度催生了固化的仕大夫阶层,“非科举,不入流”。但“濂溪先生并非科举入仕,为何历代大儒要尊他为师?濂溪先生名不显当时,为何在此后具有极高评价?濂溪先生并非朝廷大员,为何享有国家祭祀?濂溪先生留下的文字极少,为何能成为一代宗师?”周子从乡野小子到千古圣贤,这是一场史诗级的行吟。作者将周子一生的游历制成“周敦颐行踪图”,形成了非常直观地线条呈现,并从图中疏理出18处重点足印,依图索骥,对千年前的周子足迹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大追踪,使故事化的历史史实与抽象化的历史人物实现艺术兼容。虽然书中各章节的叙述存在一定的碎片化,但主题、思想、轨迹始终是连贯一体的,通过按时间节点步步推进,从而层层解剖并回答了上述问题。
月岩发萌。在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主流的当代,作为一名草根,想走正当渠道出名,建微信群当“群主”无疑是首选。在古代的基层官员或民间隐士,能够成名称贤的,除了著书立说,当老师收学生是必走之道,收学生即是古代的建群,孔子应可评为古代的“高明群主”,周敦颐紧追其后。在楼田、在月岩,周敦颐还是个小子,肯定没有考虑建群,但已萌发作“群主”的潜质。周敦颐13岁以前,举国书风盛行,父教母辅,志立高远。在月岩边游玩边学习边探秘,感受了远古气息,沐浴了天地灵气,与宇宙为伴,对太极、无极有了自然界的认识。
镇江沉思。在镇江也未建群,但周敦颐开始集聚人气。周敦颐在镇江鹤林寺为母亲和舅舅守丧时,偶遇一众大家,学汲丰沛,是周子铸就思想高峰的重要一站。北宋初期是儒佛道开始融合的时代,鹤林寺主持寿涯是佛道高僧,另一政治偶像范仲淹、北宋初期学界泰斗胡瑗也在润州小憩,青年王安石也慕名来访,求知若渴的周敦颐当然不会放过当面请教的机会,他以儒学为主,又创造性地融合佛道于其中,为创制太极图与撰写《太极图说》作了思想铺垫,也为后来写作《通书》和形成系统的哲学思想促进很大。特别是与有北宋“第一钢铁直男”之称的范仲淹风云际会,让周敦颐受益匪浅。范仲淹比周敦颐大28岁,名校南京应天书院毕业,文能写诗词、武能戍边疆,上班仅一年就奏请“刘太后还政于宋仁宗”,未瞅岳阳楼提笔就写《岳阳楼记》,刚当谏官就揭发宰相结党营私,未直接带过兵就冲上战场硬扛西夏打得李元昊议和,上位“副宰相”就主持“庆历新政”。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所展现的价值取向成为有宋以来封建儒家士大夫的人格典范,其忧国忧民忧君情怀对周子影响至深。
南安建群。周子在南安任司理参军时,正式收程颢、程颐为弟子,可谓为理学开创正式建群,姑且定名为“周子群”。如果“周子群”要开展系列评奖的话,“二程”不仅是最早入群的群友,更是此中最有价值的群员。周敦颐对二程也是倾心相授,以“孔颜乐处”特别教学法,让二程迅速成长。皇佑二年(1050),程颐游学于太学,与大儒胡瑗对论“颜子所好何学论”之题,震惊朝堂。能教出这样的弟子,作老师的该何呢,当然更是声盖朝野,周敦颐以火箭般的速度迅速窜红。
汝城成型。在汝城,二程二次师事周子。为什么说“汝城成型”?因为二程在此学得精髓,这里的授学课堂成了解读太极图的第一课堂,汝城“予乐湾”便成了太极第一湾。《明道传》载程颢语:“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业,慨然的求道之志,其后先生作《太极图》,独手授之,他莫得而闻焉。”周敦颐将二程作关门弟子,单独传授《太极图说》,对兄弟俩的洛学起到了“发端示人”之功。自此也成就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实现了为理学奠基。
“风华”合州。四川南充蓬安县的周子古镇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周敦颐名字命名的古镇。出道以来,合州四年是周敦颐影响力最盛期,思想和学识双飞跃,家庭生活三次圆满,“养心说”上达天庭。如此声誉,他仍不计身份尊卑,广泛交结。当时的铜梁县令吕陶在《送周茂叔殿丞序》说周敦颐“与人交,平居若泛爱。”以致求访者如织,度正在《周子年谱》中记载“盖当时乡贡之士,闻先生学问,多来求见耳。”如此学识、如此人品、如此政绩,调离两年后,合州人在南禅为周敦颐建“生祠”。
赣州说“莲”。赣州“四贤坊”纪念的赵抃、周敦颐、刘彝、文天祥四人中,唯独周敦颐未任主官,未以显著政事入册,但他开院办学,倡导的新儒学得到广泛传播和民众认同,产生的影响超过了历届官员,从而成为赣州历史文化中的“一号人物”。周子在赣州是美美的过了四年快意生活,得顶头上司赵抃赏识并被终生举荐,娇妻蒲氏生育次子周焘,创作千古名篇《爱莲说》,开辟罗田岩摩崖石刻,现在于都县的罗田观善岩还留有众多石刻,是周子这段潇洒时光的见证。笔者认为,周子惬意心境中瞬间触发灵感,一气呵成创作《爱莲说》,是其理学思想成型的标志。
永州守“拙”。在家乡永州任职,周敦颐的“倔脾气”仍未改,因不听招呼、不徇私情、不受贿赂,而遭小人非议。周敦颐干脆一倔到底,不作解释,愤而作了一篇只有65字的著名短文《拙赋》。永州官场和永州人对《拙赋》一文极为尊重,建“拙堂”题“拙榻”兴“拙风”,现永州萍岛上游的大夫庙村留有“拙岩”石刻。家乡的山水塑造了他的性格,他的性格丰富了家乡的山水。周敦颐没能在国家大事的大是大非面前展露风采,但在基层治理处事立言上,为世间平凡人留下了做官为人的典范。
邵州“声”隆。邵州是周敦颐工作时间最短的一个任职地,仅一年,但周敦颐却在邵州历史上留下最高评价,而在邵州与他享有同样尊荣的另一位还是传说人物——本周初年开发邵阳的召公姬奭。周敦颐被邵州民众敬奉,核心功绩是他又快又好地兴办州学,还在开学庆典上亲自撰写并祭读《邵州迁学释菜文》和《告先师文》,这两篇祝文堪称中国兴公学的开篇之作,为千年来新校落成致辞之范本。周敦颐常常公务之暇亲自赴州学讲授新儒学,在官员和学子心中推行莲花的“君子”价值观,“诲诸生为亲弟子”,为教法定规矩树样榜。一路走来,邵州州学是周敦颐在主政之处兴建的第四所州(县)学,他的圣学传承亦在继续,周子群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广东治廉。在广东周敦颐官至正三品,达一生为官之巅,但他并未懈怠,勤政廉政不减反增。足迹遍布广东十四个府州,尤以廉政教育和铁腕治贪在南粤负有盛名,其思想、智慧、情怀、能力等在治理“端砚腐败”中充分彰显。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在他巡视端州二十多年前,素有“青天”之名的包拯任端州知府都没能刹住端砚贪腐,因此周敦颐从根子上发功,奏报朝廷颁布“凡仕端者,取砚石毋得过二枚”的禁令,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以纯真浩然之气为国聚财、为民谋利,深受爱戴。
星殒庐山。熙宁五年(1072),周敦颐放下了一切,殒落庐山。周子隐于庐山,逝于庐山,葬于庐山,这是庐山之幸,也是周子之福。中国人对先贤的崇敬有两个极致,一个是出生地,一个是葬地。江西九江长期隆重祭祀周敦颐,选莲花为市花,极为珍重“周子”这块丰碑。
“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这部书就是一张立体化的文化地图,用脚丈量、用眼观察、用脑思考,字字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拿起笔来空谈心目中的理想。全书思想厚重,思绪开阔,知微见著,每页都迸溅着火花。作者自始至终在引导读者往深处走、往心里走,启人深省,教人阔达。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多少思想,能力透时光之背?周敦颐理学思想做到了,而《周敦颐思想地图》则在此中发挥了独特的传承之功!
作者:李科 编辑:黄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