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已在半程,避暑游迎来高峰。
气象分析显示,今年夏天,全国高温过程持续时间长、强度强、范围大。在各大在线旅游APP中,“避暑”“清凉”成搜索热词。
当全国许多地方“炎”值爆表,避暑游热度飙升,“清凉经济”强势崛起,为夏日经济注入新动能。
生态避暑带火乡村游
正值酷暑,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的平均温度是22℃。翠绿的山林、青青的禾苗环绕着村庄的四周,市民们纷纷“逃离”城市高温,躲进这个湖南民俗特色村。
“客房已经订满了,一直订到8月,餐饮这块也忙得不可开交,周边民宿的生意都非常火爆。”位于崇木凼村的“瑶山秘境”民宿主理人阮青礼告诉记者,今年的生意比去年更好。
作为湖南避暑新晋“顶流”,近年来,隆回虎形山、小沙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当全国各地开启“烧烤模式”,空调、戏水、夜游成为短途避暑的热门三件套。
隆回县小沙江镇龙瑶幽谷景区瀑布飞溅、凉风习习,是一处风景秀丽的避暑胜地。受访者供图
“我现在位于隆回县小沙江的龙瑶幽谷景区,天气预报显示这里温度22℃。”隆回籍乡村音乐教师胡熠华是隆回旅游推荐官,他正在向游客介绍景区,“龙瑶幽谷的水上项目已经开放,比如玻璃滑道,来这里让大家体验清凉避暑的感觉。”
来自四川省峨眉山市的游客夏纪光,在抖音平台上刷到虎形山的视频后,怦然心动。抵达后,草原会场、篝火晚会以及动感的音乐《早安隆回》,加上炫丽的炭花舞,让他不禁感叹“非常有特色,值得来一趟”。
政协融媒记者了解到,隆回云上花瑶景区在7月至9月将集中举办20多台文艺活动晚会。清凉的气候、多样的民俗、热情的花瑶,让游客“玩不重样”,民宿订单往往“一订一个月”。
“湖南避暑游热度持续攀升,其中乡村游十分受宠。”湖南省乡村文化旅游促进会秘书长易和告诉政协融媒记者,目前湖南核心避暑区,如张家界、湘西、南山牧场、雪峰山的高品质民宿、度假酒店暑期预订率普遍达80%以上,部分热门区域需提前数周甚至数月预订。
中老年和亲子群体是主力
“早在2018年、2019年就已出现避暑游,但新冠疫情阻挡了大家出行的脚步。2024年,避暑游特别火,今年比去年更火了。”株洲市旅行社行业协会会长龙劲宇感受到,避暑游的热度值正在逐年上升。
龙劲宇介绍,在今年的避暑游订单中,长株潭客户群的避暑目的地较集中,可大致归类为:50%去云南,20%去贵州,剩下的30%在省内。其中,云南弥勒、曲靖、抚仙湖是最热门的避暑目的地。
“云南清凉资源丰富,景点开发成熟,游玩项目较多。”龙劲宇介绍,游客普遍反映在云南避暑能吃好、住好、玩好。
在湖南省中青旅国际旅行社的一家门店,负责人瑶玲告诉记者,目前亲子家庭和中老年群体成为暑期避暑游主力军,占比达60%,“大多数游客出行不仅关注当地的清凉资源,也关注住宿条件和娱乐设施,包括是否有唱歌、棋牌、运动、游玩、钓鱼等场所。”
龙劲宇发现,这两年来,很多游客选择出行避暑,一住就是一两个月,还会带动身边的亲戚朋友一起去。“我们有很多客人到贵州避暑,今年是连续第三年去。”
在资兴东江湖的兜率岩,游客在凉爽的溶洞内欣赏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美景和文艺表演。中新图片
避暑集中在高山、亲水、乡村
“湖南避暑游主要有三大类:高山森林型、亲水清凉型、乡村田园型。”易和向记者介绍了一份湖南避暑游指南——
以张家界的武陵源、天门山,湘西州的八面山、吕洞山,邵阳的南山牧场、黄桑,怀化的雪峰山、借母溪,郴州的莽山为代表的高山森林型避暑游,其特点是海拔高、森林覆盖率高、负氧离子丰富;
依托东江湖、洞庭湖区、猛洞河、沱江等优质水体及漂流资源(如沱龙峡、凤凰峡)的亲水清凉型避暑游,能给游客提供亲水乐趣;
遍布全省的高海拔乡村,如湘西、怀化、邵阳、郴州等地的古村落、特色民宿聚集区,主打乡村田园型避暑游,其气候宜人、环境静谧,能让游客体验原生态乡村生活。
常宁市塔山瑶族乡平均海拔800米,是避暑的好去处。游客在青山绿水间漂流,享受清凉。中新图片
一场场节会活动,也为湖南避暑游引流、造势。今年5月起,省文化和旅游厅创新举办了以“避暑康养·相约湖南”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节,进一步带火了避暑游。7月18日,湖南启动“夏季避暑消费季”,推出了200余项促消费措施,活动持续至9月,覆盖全省10座避暑名山及N场特色活动,预计举办3000余场文旅活动。
今年湖南乡村旅游节期间,同步成立了“湖南省避暑康养旅居联盟”,首批吸纳20家成员单位,涵盖避暑康养旅居名县、名山、名宿等。“未来将继续加强跨区域避暑线路联动营销,如湘鄂赣渝,重点拓展省外特别是大湾区客源市场。”易和说。
科技赋能“避暑+”融合
“湖南避暑游资源禀赋优越,当前热度高涨,但需提升管理、基建及文化挖掘,通过科技赋能、业态创新及精细服务进一步释放潜力。”省政协委员、吉首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鲁明勇认为,湖南避暑游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湖南避暑资源丰富的地方多集中在高海拔山区,部分地区交通不畅,住宿、停车等接待能力不足。同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景区预警和防范措施不到位。”鲁明勇认为,景区亟待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安全管理,如在水域设置救生员、安装智能预警系统,高山景区配备气象监测设备,建立灾害应急响应机制。
易和坦言,当前湖南避暑游业态中,“住民宿、吃农家菜、周边走走”的模式较普遍,缺乏深度融合当地文化、生态、农事的特色体验项目和夜间消费场景,整体“湖南避暑”品牌形象不够鲜明突出。她建议结合森林康养、山地运动、非遗体验、农耕研学、清凉美食等,打造主题化、沉浸式避暑产品,延长产业链。同时,完善交通网络、环保设施,推广智慧预订、导览、信息服务,提升便捷度和体验感。
在鲁明勇看来,未来应以科技赋能管理、深化“避暑+”融合,比如可以结合中医药、非遗、体育、音乐节等,打造游客全龄友好体验;挖掘苗侗医药、梯田农耕等特色IP,避免同质化竞争;注重提升服务细节,优化厕所、无障碍设施等公共服务,如在宝峰湖升级打造“非遗+亲水”项目。
目前,大多数避暑旅游景区旺季时人满为患,一到淡季门可罗雀,这对避暑游提出了挑战。
如何挖掘“错峰”潜力?鲁明勇认为,在旅游旺季可推广分时段预约、动态限流系统;在旅游淡季可开发四季产品,如冬季温泉、春季采茶,发展“非暑期”的森林康养、旅居度假,同时开拓低空飞行、溶洞探险等新业态。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郭俊杰 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