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有什么样的精气神?

九年间,从发生在这片山水之间的故事,可以看到十八洞村不一样的精气神,也是“精准扶贫”的中国气质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黄璐

2022年7月30日,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授牌仪式在湘西州十八洞村举行,这标志着湘西州成为湖南省首个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

自2013年十八洞村成为“精准扶贫”首倡地以来,九年间,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庄实现了从贫困苗乡到小康示范村寨的转身,成为世界反贫困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生动中国故事。

那些发生在这片山水之间的故事,成为大量文学、艺术创作的天然“源头”,为广大文艺创作者提供着新视野、新土壤,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因这里诞生。

据《十八洞村志》记载,自2013年至2020年,以“十八洞村”为题材,编创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小品40多个、苗歌山歌600余首、小剧目20多台。

在这些文艺作品里,记载的不仅仅是十八洞村这个深山村落的蝶变,也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精准扶贫”中国画卷。在这些文艺作品中可以看到十八洞村不一样的精气神,这也是“精准扶贫”的中国气质。

内心的觉醒,创造幸福生活的内生动力

2016年11月,话剧《十八洞》在长沙首演,2017年12月11日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大剧场演出,好评如潮。

这部话剧选取了以年轻光棍汉为主角的独特视角,讲述以石头为代表的 40 多个光棍汉想“脱单”,在扶贫队的帮助下,扎根家乡,开发农家乐,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收获爱情与事业。

剧中老支书的一句话,揭示了主题:“希望这次你们来了,能把这帮光棍汉的精气神扶起来啊……”

“精准扶贫”在十八洞村提出,农民怎么看?怎么做?怎么想?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十八洞村村民的思想和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农民脱贫致富的百年梦想被点燃,“扶贫攻坚”的冲锋号自此吹响,十八洞村民通过奋斗,共圆全面小康的中国梦。

展现“精准扶贫”主题的文艺作品很多,关于十八洞村的题材尤其引人关注,为什么?湖南省政协常委、湖南省地方志编纂院院长江涌认为,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温情与力量的交织,奋战在扶贫一线的扶贫队员和立志脱贫的广大贫困户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又极具人情温暖的“精准扶贫”的中国画卷,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2017年4月,电影《十八洞村》开机,编剧兼导演苗月到十八洞村采访,以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退伍军人杨英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打响家乡脱贫攻坚战的故事。

“我们依然要种地,但我们不当贫困户,我们要当种地的‘土豪’。”电影里这句台词,是十八洞村民内心的觉醒,是愿意靠自己的勤劳来脱贫致富、创造幸福生活的内生动力。

十八洞村还像从前那样美丽,却不再贫穷——一个中国普通的小村庄,一个杨家脱贫致富的平凡故事,正是无数个相似的村庄、村民、基层工作者共同经历的回忆与故事,展现着浓郁的乡土味道、淳朴真挚的人情,以及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

奋斗者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2020年9月27日,由湖南省政协委员杨霞担任艺术总监的史诗级歌舞剧《大地颂歌》在长沙公演。

“围绕脱贫攻坚这个主题,将湖南扶贫7年以来的真实人物事迹进行高度凝练、艺术创造,并浓缩在两个小时内呈现出来,观众能从中了解‘精准扶贫’政策是如何一步步落到实处,能感受到扶贫干部和家属的不易,以及贫困地区的人们在脱贫后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杨霞说。

《大地颂歌》带着泥土味,既真实,又感人——从不畏艰辛、带领村民努力的扶贫干部,到相互扶持、共创美好幸福生活的村民,再到渴望知识与父母陪伴的孩子们,剧中的角色是真实的,故事是真实的,事件和场景都是真实的,激荡着直抵人心的力量。

《大地颂歌》被称为“人民的史诗,艺术的史诗”,实现了口碑、票房、话题全面丰收。

它讲的是十八洞村的故事,映照的是全国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十八洞村的故事,更生发出一种“十八洞精神”——激励着新时代的奋斗者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十八洞村,为何如此深受文艺创作者喜欢?因为十八洞村的蝶变,洞见了乡土中国的基层老百姓最朴素的心愿、最朴实的生活、最坚韧的奋斗和最真诚的坚守,展现了十八洞苗家儿女追梦、筑梦的生动场景和精神风貌。

中国大地上新山乡巨变

2019年初冬,作家李迪拖着行李住进了十八洞村的苗寨吊脚楼里,爬山串寨,和老百姓拉家常、话脱贫,创作了报告文学《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在这些平常百姓的故事里,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是酸甜苦辣的人生,是村民克服种种困难脱贫致富的梦想与伟大。

每个人爱村庄的方式不同,但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建设村庄。作家谭云明所著的《探路:产业扶贫十八洞村思考》一书,把现实样本变成脱贫读本,让更多人读懂了乡村巨变,形成扶贫经验解读:十八洞村村民拥有自己的产业,通过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实现振兴乡村。

作家彭学明5年里8次深入十八洞村,采访写成18万字长篇纪实文学《人间正是艳阳天——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十八洞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及基层扶贫工作者的酸甜苦辣。

在这些故事里,可以看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人民都是伟大的劳动者、时代的记录者——十八洞村的变化,不仅是物质生活更加优越,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和精神上的改变,村民们洋溢在脸上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是发自内心的,浑身喷发的不再“等靠要”的激情和干劲是自觉的、自信的。

湖南省政协委员、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在《我的家乡十八洞》的写作中,以童话拟人的手法和散文诗式的语言,以一棵百年梨树见证十八洞村的沧桑巨变。

汤素兰说:“我不只是想讲述十八洞村的故事,更想让它超越其具体与唯一,成为中国大地上新山乡巨变的缩影。”十八洞村的精彩变化值得讲给全世界的每一个人听,也值得告诉每一个孩子——我们的家园的过去与现在,我们的祖国怎样消灭贫富差距奔向共同富裕。

中国文联主席铁凝曾说,中国的根在乡村,文学作品里的一个个乡村,其实就是中国的缩影,不懂得中国农民就不懂得中国。

这些知名文学创作者关注到十八洞村,创作了大量思想性和文学性并重,时代期许、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可以看到广袤的大地与奋进的人民,感受到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战斗者、劳动者身上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力。

十八洞只是一个小村庄,又不仅仅是一个中国村庄。这些色彩斑斓的文艺作品,讲述着十八洞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记载着时代和历史,解读着家国家园之美,更是激荡着内心的温暖明亮、情意深长。

我们在这里读懂十八洞村,读懂中国。

本文原载于《文史博览·人物》2022年第10期

编辑:邓骄旭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