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六年(1046)冬,周敦颐初入湖南,出任郴县县令。从此,濂溪理学的根就在福城种下。在这里,他为官三任,1050年改任桂阳县令;1068年,擢升郴州主官。在这里,他收下“二程”程颢、程颐为弟子,为程朱理学的创立埋下伏笔。在这里,他著有《爱莲说》,并完成其理学思想的著作《太极图说》,上承孔孟,下启程朱。
近日,濂溪讲堂第2讲暨石头记读书社郴州活动在湖南郴州市爱莲湖畔的濂溪书院举行。围绕周敦颐在融通儒释道、开创理学等方面的贡献和影响,中南大学教授、博导、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刘立夫讲授了《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儒释道会通》,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朱汉民讲授了《周敦颐理学思想的源流及其历史地位》,湘南学院特聘教授、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负责人张京华以《周濂溪手书石刻真迹》为主题进行了书面交流。
在郴十余年,周敦颐不仅政绩斐然、清正廉洁,还兴校办学、广建书院,培育无数以“濂溪一脉”之称的人才。而《太极图说》《通书》等著作,更是为先王之治、儒家伦理奠定了宇宙本源的思想基础。
湖湘理学之源
刚到郴州的周敦颐,并没有遇到太多的障碍。他维持了在江西“博学力行,遇事果断,有古人风”的工作作风,第二年便在鱼峰山兴建校舍。兴校办学,是周敦颐给自己定下的重要任务。郴县知州李初平很快便知晓了周敦颐一系列的行动。出身武官的李初平是周敦颐的上司,他读书不多,但为人正直谦和,待人也很通情达理,从不以“领导派头”与周敦颐相处。李初平还拜周敦颐为师,多次在学院听取周敦颐讲学,日子久了,他也效仿周敦颐,重建州学。
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被称为“第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湖湘学人”。国学大师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指出:“天开人文,首出庶物,以润色河山,弁冕史册者,有两巨子焉。”“一为文学之鼻祖,一为理学之开山,万流景仰,人伦楷模。”将屈原、周敦颐二人并称。
汉唐时期,“湖南偏僻,风化凌夷,习俗暴恶”,始终未能触及中原核心文化的核心地位,“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很低”。朱汉民认为,这段时期内,其他地域学术思想蓬勃发展,但是湖南悄无声息,只因“处于思想文化边缘地区”。直到两宋,形势才发生了重大的逆转。
“周敦颐的中国思想文化价值和湖湘文化地域价值有密切关联。”朱汉民认为,湖湘士大夫反复宣扬濂溪学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学术创新,特别崇敬周敦颐作为“道学宗主”的重要地位,异常强调周敦颐对中华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均是为了凸显湘学在中华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地位与普遍意义”。
而道州濂溪书院的建立,正是这一思想形成的起点。自南宋创建后,道州濂溪书院在历史上的地位始终很高,历经元、明、清各朝得以修复并延续办学,清朝时还获得康熙皇帝“学达性天”的赐额。除此之外,在南宋时期,周敦颐所至之处,纷纷修建了祭祀周敦颐的濂溪祠。而这些地方又纷纷创建了作为地方文化教育核心的濂溪书院,“通过这种具有知识生产、学术积累、文化传播功能的书院机构,来强化周敦颐在文化地理中的特殊地位。”朱汉民说。
自宋至清,湖南省内各州府纷纷创建纪念周敦颐的书院,以强化对周敦颐作为区域文化符号的记忆。根据地方志材料,湖南地区所建纪念周敦颐的书院有二十多所。事实上,在北宋时期,周敦颐的学术地位、文化价值并没有被人们认识到。直到南宋时期,在朱熹的大力“宣传”下,周敦颐才名声鹊起,濂溪书院也最早建立于南宋。从此以后,周敦颐为代表的湖湘理学成为湖湘学术文化的核心。
“理学是宋明学术思想的主流思想与核心文化,湖南成了中国理学思潮形成、发展、集大成的几个重要省区之一,出现了理学开山祖周敦颐,又形成南宋初期最盛的湖湘学派,还产生了理学总结者王夫之,晚清时期还有保持理学精神传统的湘军集团代表人物曾国藩等,有影响近代甚深的理学型教育家杨昌济等。”朱汉民认为,这种地域文化的建构完成,是在湖湘学派胡宏、张栻等人经过不断地唤起对周敦颐的历史记忆、文化诠释,才能够逐步实现。在这之后,理学思想一直属于湖湘地域的主流思核、核心文化的主导地位。
正因此,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王闿运作了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将濂溪思想明确为湖湘文化的源头,将程朱理学千年道统的基因归为“濂溪一脉”,自古以来的“南蛮之地”,也有了书香氤氲,真正道出了湖南人的文化自信。
“道学宗主”
“《宋史· 道学传》重点介绍6个人: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朱熹、邵雍、张载。这其中周敦颐有首创之功。”在刘立夫看来,儒家的道统自孟子后便失传,各种“异端邪说”大行其道。直到一千多年后,周敦颐才把儒家孔孟的道统续上。“因此正史将周敦颐看成公认的连接孔孟思想的‘道学正脉’,他应该坐上宋明理学的第一把交椅。”
古往今来,周敦颐的理学著作《太极图说》一直是人们探索追求的思想结晶,是理学思想的奠基之作。
“《太极图说》是周敦颐30来岁时所写,一共249个字,字字珠玑。”刘立夫认为,《太极图说》体现了周敦颐哲学上的创新,是他成为道学开山的基本标志。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这是《太极图说》的开篇,相传周敦颐悟出此道,与其过去的经历息息相关。
在周敦颐的家乡道县,有一个“月岩”奇景。说是“月岩”,实则为巨大岩洞,有东西两座洞门。若从东门进,向西门而行,可在洞内见得“残月”,随后有一轮“皓月”,最后见得“上弦月”。相传周敦颐小时候曾在此读书,正是这个经历,给了他悟出“无极而太极”的灵感。
“周敦颐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一个前人没有发现的‘天人一体’观:由无极到太极,到阴阳五行,到万物化生,然后是‘主静立人极’。”刘立夫表示,在周敦颐的哲学观中,宇宙万物的变化都遵循这一规律。人也是天地万物的一分子,人生的最佳状态就是“主静立人极”。“人生有动有静,但要以静为主,有了静人生才能达到极致。周敦颐还自己加上一句‘无欲故静’,为后来的‘天理人欲’之辨提供了思路。”
在这短短的249字间,周敦颐以宏观性的话语阐述了宇宙万物生化过程以及生成原理,以“无”至“阴阳”,从而生出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秉承“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生出无数的阴阳分离的个体,从而交合生出世间万物,以致“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在周敦颐看来,人是宇宙的精华、是万物的灵长,人要有人的活法。“他认为人和万物均是禀五行之气而生,因人禀秀气而生故最灵,中正仁义之所以是‘人极’的准则,是因为它们源于‘无极’‘太极’的天道。”刘立夫说。
在北宋,《太极图说》影响力并未像南宋时大。朱汉民指出,南宋学者朱熹、张栻认为,《太极图说》为儒家伦理奠定宇宙论基础的哲学意义,并肯定周敦颐“手授”《太极图说》于二程俩兄弟。蕴藏于其中的理学思想,经由二程的传播,对后世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周敦颐的理学思想是对儒学的创新,也是对佛教还有道家、道家学说的吸收与融通。”刘立夫表示,任何一种思想学说都需要源头活水,如今提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是中外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对待古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周敦颐之所以能够成为“道学宗主”,正是因为他能够在坚持儒学的价值立场,不立门户之见,大胆吸收佛道的思想营养,综合创新。“像周敦颐这样大气魄的学者,只有后来的王阳明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刘立夫说道。
此次活动期间,与会人员还考察了飞天山、湘南学院周敦颐研究院等地,聆听湘昆神韵、夜探郴江两岸美景。
图文 政协融媒记者|邹嘉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