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点 | 委员热议生态环境改善: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效果显著,生态环保产业蓬勃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许多全国政协委员围绕生态环境改善建言献策。

  健全长江、洞庭湖生态

  流量保障机制

  洞庭湖是我国径流量最大的淡水湖泊,具有重要的调蓄功能,担负着长江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潘碧灵建议,要加快统筹平衡好生态环境保护和湖泊治理关系,推动洞庭湖高水平保护、高效能治理、高质量发展,有效促进江湖两利、人水和谐。

  “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生态流量保障。”潘碧灵建议,将保障生态流量目标作为硬约束,健全长江、洞庭湖生态流量保障机制,加强洞庭湖生态流量监测、洞庭湖水量配置与调度管理。

  潘碧灵提出,要建立三峡后影响补偿长效机制,补齐短板所需资金,积极开展上下游联防联控,加强洞庭湖系统综合协同治理,进一步推动落实《长江中游三省“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框架协议》,探索湘鄂两省水生态治理联动机制,建立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加快实施“四口”水系综合整治工程。

  完善区域生态环境

  协同保护机制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逐步建立完善协同机制,不断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走深走实。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范社岭调研发现,京津冀区域还存在河流基础设施老化、缺少统一规划治理等情况。

  范社岭建议,京津冀三地应充分利用河道及高速公路等空间,建成蓝绿交织的森林生态廊道,形成一体化生态共建格局;应一体化统筹考虑水质、土质、空气质量、森林覆盖率、动物生存繁殖迁徙、植物多样性等自然因素,用系统化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带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应进一步完善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共同做好生态文明一体化大文章。

  加快构建城市环境治理

  数智化管理平台

  “有关城市水环境资产管理的理念,是生态环境从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转变下的新需求。”全国政协委员、首创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介绍,城市水系统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从供水到污水,从地上能看到的河湖水系到地下看不见的排水管网,涉及不同的管理部门,运营维护的标准要求也不尽相同,甚至一些基础设施处于“放养”状态。他认为,各参与主体需转变观念,从“各人自扫门前雪”转变成“为整个城市水系统负责”。

  黄绵松建议,加快构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资产数智化管理平台,通过统一各部门设施资产的数据标准,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实时动态监测与精准化管理,有效提升跨部门协同效率,为城市环境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为光伏生命周期“把脉问诊”

  近年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环境健康和安全部专家张利文的建言一直与新能源产业回收利用相关。他在调研中发现,随着光伏生产技术的快速迭代,新型组件发电效率持续攀升,许多老旧光伏电站组件更换需求迫切,但由于缺乏权威的判废标准、没有可依据的专项管理办法,光伏电站业主们陷入“想换不敢换”的行业困境。

  张利文建议,构建完善光伏组件残余寿命评估体系,为光伏生命周期“把脉问诊”;瞄准新能源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环节,聚焦全生命周期管理痛点精准施策;推动构建政策标准体系,助推实现千亿级绿色资产的科学管理。

  引入智能化监测技术

  保护溶洞资源

  “溶洞保护是一个比较小众的领域,溶洞资源作为独特的地下自然资源,其保护往往容易被忽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陈槐说,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进而对生态系统造成长期破坏。

  陈槐呼吁,加强对溶洞资源的保护力度,推动深度旅游开发,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比如,引入智能化监测技术,实时监控溶洞环境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评估并处理,确保资源的长期保护。”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仇婷 综合

编辑:邓骄旭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