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追访 | 探寻“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背后的文旅融合密码

  近日,省政协主席毛万春率调研组赴云南,围绕助力生态环境保护、文旅深度融合与乡村振兴等课题,开展学习考察和对比调研。

  从湘江之滨到云岭大地,调研组一行深入昆明、迪庆、丽江、大理、西双版纳等5个市州,走访30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旅项目与乡村示范点,用脚步丈量、以实地调研,感受云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脉动。

  在一程程出发与到达的深度考察中,在一次次观点碰撞、深入交流的对比思考中,省政协调研组一行从云南的实践中学到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真经”,也将为湖南和云南两省在文旅领域的交流合作搭建起新的桥梁。

  深耕文旅品牌

  -不负“诗与远方”-

  在大理洱海畔,澄澈的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远处的苍山巍峨耸立,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一对对新人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拍摄婚纱照,定格他们幸福的瞬间;昆明滇池边,每年冬季都会迎来大批红嘴鸥,游客们纷纷前来投喂,人与鸥和谐共处的画面温馨而美好……

  云南,不仅仅是中国版图上的一个省份,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触动人心的文化符号。在这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旅居云南”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场贯穿自然、人文与岁月的深度体验。它涵盖了度假、乡村、养老、康养、文化艺术与户外运动等多种生活方式,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惬意与美好。

  近年来,云南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和深厚多元文化底蕴,着力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旅居云南”文旅品牌,加快创新驱动与跨界融合,推动旅游业从“观光打卡”向“深度体验”转型,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文旅产品体系,探索出了文旅产业向新求变的云南实践。

  据介绍,2025年一季度,云南旅居人数达228.81万人;“五一”假期,云南共接待游客3445.59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442.99亿元。

  调研组第一站来到昆明市呈贡斗南花卉市场。这里是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空气中弥漫着花香与浪漫。成束的玫瑰、百合、康乃馨和无数叫不出名字的鲜花,在这里完成从农产品到文化符号的华丽转身。

  “在斗南,没有人能空着手离开。”数据显示,7月份,斗南“花花世界”人流量达162.96万人次,日均人流量突破5万人次。在斗南,鲜花不再只是商品,更成为串联餐饮、文创、旅游的“浪漫货币”。

  赏花、买花、吃花……昆明以花为媒持续引客留客,将鲜花产业链不断延长,加速产供销、农工贸、花文旅一体化发展,推动“花卉+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在昆明,红色资源传承弘扬的“活”“火”“新”,同样令调研组成员印象深刻。在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每一幅图片、每一件实物、每一段文字,都无声地讲述着爱国学者、教育大家用知识和智慧点燃希望灯塔的奋斗历程;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回顾讲武堂办学历史,回望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这些具有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红色资源,借助图片、视频、VR等多元化技术手段,以可视化方式创新呈现,催生出一系列富有吸引力与影响力的文旅新业态。

  康养旅居、红色文化、非遗体验……随着调研的深入,调研组成员深切感受到,云南省因地制宜、守正创新,不断优化服务配套、丰富文旅产品、提升游客体验,持续为云南旅游市场注入新活力。“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文旅品牌成为吸引游客共赴诗与远方、展现云南美好生活的重要窗口。

  农文旅深度融合

  -奏响乡村振兴华丽乐章-

  乡村振兴,既要护住绿水青山,也要赢得金山银山。云南的回答是:以文旅为桥,连接农业、生态与文化,推动乡村从“点上美丽”向“全域繁荣”迈进。

  在昆明的滇池南岸,一个名叫牛恋的小渔村完成了从“泥巴村”到“网红村”的蜕变。调研组看到,曾经的污水塘被清澈的湿地替代,杂乱的自建房变成整齐的竹木民居,渔家民宿、面包工坊、露营集市沿湖铺开,游客在慢生活中沉浸式体验“滇池温柔”。

  “一切为了群众增收,一切围绕群众增收”,这是滇池沿岸46个重点村改造提升的核心逻辑。仅2024年,这些村庄就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营收达5.4亿元。

  在丽江古城区普济村,调研组推开一家庭院木门,咖啡香气扑面而来。这个曾经以“泔水猪”养殖闻名的脏乱差村庄,通过以文化为魂、体验为核激活旅居生态,如今已成为多民族共生、新老村民融洽共处的“旅居村落”。

  “环境好了,年轻人回来了。”普济村一组组长和茂根说。美丽乡村不再是空谈,而是可体验、可创业、可安放乡愁的生活现场。

  古镇里,古寺庙、古戏台、古商铺、古寨门依旧保存完好,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玉津桥横跨在河上,曾经见证了无数马帮商队的往来,如今桥面上回荡着游客们的欢声笑语……调研组走进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古镇,这座“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存旧如旧、修古复古,“就连埋电缆时挖出的石头,都要按原样一块块摆回去”,在网红时代依然保持原真性,“可触摸的历史”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

  目前,沙溪镇探索出了多元化旅居模式,如主客共住“共享+旅居”、房屋租赁“出租+旅居”、改造经营“筑巢+旅居”、深入互动“体验+旅居”等。2024年,沙溪古镇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11.6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42.98亿元。

  在云南,农文旅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乡村全域旅游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如同一首首激昂的乐章,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嘹亮旋律。

  西双版纳勐海县贺开村,1.67万亩古茶园中,233万株百年古茶树静立山间。村里采用“党组织领办实体”模式,把茶农、村集体、企业紧密联结,推出茶咖特调、多肉街、古茶研学等新业态,带动户均年增收3000元。

  从一片叶子到一条链子,再到激活一片茶山,三产融合让这座千年古茶村既留住了乡愁,也装满了希望。

  位于洱海之畔的白族传统村落——古生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印刻在心底,将“守住绿水青山、留住最美乡愁”作为发展共识,依托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借助现代科技,发动群众力量,用行动守护“洱海蓝”,以“生态和谐、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乡村善治、生活富裕”为内涵,打造“漫步苍洱、体味乡愁”古生体验路线,加大乡村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开发,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立足特有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人文优势,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明深度研学如火如荼……在迪庆藏族自治州,调研组看到,当地创新文旅工作思路,加快共建滇西北旅游环线、金沙江旅游经济带、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3条经济带,正努力构建的“点上出彩、线上出新、面上成景”的旅游格局中,古意盎然的田园景致与现代乡村旅游交相辉映,农文科旅深度融合带动下,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开。

  经验启示:

  答好“两道融合命题”

  擦亮“锦绣潇湘”名片

  彩云之南,山水澄明,生活如诗。湖南省政协调研组的云南之行,收获满满。大家一致认为,云南省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的经验做法和模式路径,对湖南答好“两道融合命题”,更好守护三湘四水、服务“三高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

  调研组仔细梳理总结、充分对比研究,形成了《坚持问题导向 深化四个融合——云南文旅对湖南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启示》专题调研报告,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湖南与云南同样是文旅资源大省。在湖南,楚汉文化、潇湘山水、红色基因、科技文创等禀赋突出,但仍面临业态不丰、特色不足、区域联动不强等挑战。云南的经验,为湖南提供了破题思路。

  调研报告提出建议,湖南学习云南经验,扬长补短,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要在深化“四个融合”上进一步着力:深化文旅和“三农”融合,助力打好乡村振兴“翻身仗”;深化文旅和生态融合,让“两山”理念指引转化为文旅价值;深化文旅和科技融合,大力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擦亮“伟人故里 锦绣潇湘”特色 IP。

  “借鉴云南特色经验,优化湖南文旅融合。”在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主任雷鸣强看来,“要全域协同,差异化布局,实现资源整合与客流互引;要文化活态传承,可推出数字马王堆、非遗体验馆、红色研学走廊等项目,让湖湘文化走出书本、走进体验;要实现生态转化,坚守洞庭湖、张家界等生态红线,开发生态度假、湿地研学、森林康养等生态文旅产品,推动绿水青山变现;可借鉴‘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品牌打造经验,以数字赋能,推动农业、工业、红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湖南加快实现从文旅大省向文旅强省跨越。”

  “从大湖之南到彩云之南,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记、一路想一路谈,开眼界,长见识,受教育,取到了发展全域旅游的真经。”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研究室主任廖鸿兵在谈及调研体会时说道,云南的实践,不是单兵突进,而是全面推进。“湖南应借鉴云南经验做法,以解放思想开路,行行搞旅游,处处有旅游,着力做优做特、做精做美、做大做强,以全域全景吸引八方游客,来这里探寻伟人故里拙诚底色、品味锦绣潇湘瑰丽景色、感受三湘大地发展亮色。”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李飞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