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至24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在京举行。本届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汇聚全球800多位嘉宾共话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搭建文化之桥、深化交流对话、推动人文合作,以文化文明的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湖南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执行主席舒勇受邀出席,围绕AI与艺术创作的融合实践、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等核心议题在“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分享前沿观点,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供“艺术家视角”的解决方案。
作为较早将人工智能与传统绘画创作相融合的艺术家,舒勇提及自身长达800多天的AI创作实践——他始终坚持“双轨并行”:一边用AI工具探索艺术表达的新可能,一边以传统绘画方式与之对比,在实践中触摸AI发展的底层逻辑。“我并非为了用AI创作‘更好的作品’,而是要直面这场技术革命对艺术创作的重构。”舒勇强调,AI 是让人人成为超人的关键性共性技术,它打破了传统创作中效率与门槛的桎梏,为更多人释放创意潜能提供了可能,但这种 “赋能” 绝非让技术主导一切,而是要以人的需求与价值为核心,让技术成为放大人类创造力的“杠杆”。
论坛现场,舒勇通过展示AI创作的“熊猫”等作品,直观呈现科技与艺术的碰撞效果。他坦言,AI为艺术创作带来了颠覆性助力:其一,重新定义“创作者”角色,让创作者在与技术的互动中突破思维边界,比如输入“情绪森林”,AI会生成“水晶构成的无叶树林”,这类意外灵感让他对符号、色彩、时空有了全新理解;其二,极大提升创作效率,过去需数月构思的作品,如今借助AI可快速落地,“AI就像‘思想的照相机’,能定格创作中每一次思想变化”。
在沙龙讨论与媒体访谈中,舒勇还多次警示AI在原创性消解与风格同质化、侵权争议、伦理失范等方面产生的风险。此外,他特别指出AI模型“西方化”的认知偏差。
舒勇表示,未来将全力推动“中国自主主导、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结构性数据库”建设,还将联合重点高校成立“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创作实验室”,聚焦让AI真正成为“活化”传统文化的工具。从行业发展层面,舒勇进一步强调,艺术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必须以人为核心—— 技术的迭代、工具的革新,最终都要服务于人的精神需求与文化表达。
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全球57个国家的180多位国际嘉宾,汇聚影视、绘画、音乐、数字出版、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智慧力量,围绕“传承·创新·互鉴”的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刻的交流,深入探讨科技与文艺融合的可能性与边界,既为行业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更唤醒了全社会对文化原创力的重视与思考。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唐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