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时节,津市市毛里湖镇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田野上一条条机耕道平整宽阔,收割机、打捆机、粉碎机等机械正在作业,村民们将打包好的秸秆装上车。“现在打个电话,就有人上门收秸秆,不再为秸秆去哪里发愁了。”村民笑着说,省心又省力,还保护环境。
秸秆从“草垛垛”变“香饽饽”,与津市市政协毛里湖镇委员工作室密不可分。今年以来,该委员工作室围绕助推秸秆综合利用和精准焚烧管控,打出了一套履职“组合拳”。

津市市政协毛里湖镇委员工作室的委员了解秸秆收储情况,推动秸秆综合利用。
协商整修机耕道
让秸秆离田不再难
“向委员,一定要帮帮忙啊!”今年年初,毛里湖镇种植户欧阳高兴来到委员工作室向驻室委员向阳反映,新流转的耕地周边机耕道破损,他担心旋耕机无法下田。
当天下午,向阳和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来到现场察看,发现有部分机耕道已经垮塌。“要加紧想办法解决,否则早稻播种会受影响。”随后,向阳立即与委员工作室召集人、毛里湖镇党委副书记郑小华商量,决定组织召开一次协商会。
第二天上午,在委员工作室里,委员们与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经发办、财政所工作人员坐在一起,协商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对破损机耕道进行整修。
“秸秆离田难、运输不畅是制约秸秆综合利用的瓶颈。”委员们建议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对全镇16个村居的机耕道、沟渠、堰塘等农业基础设施运行情况开展全面排查,形成整改台账,并按照“轻重缓急”对排查出的破损机耕道、垮塌堵塞沟渠以及淤堵堰塘,及时组织新建、整修和清淤。
委员们的一条条建议,从纸面落地落实。今年全镇共完成机耕道新建、整修1.74万多米,受益群众2400余人,受益市场主体27家。村民们纷纷表示,机耕道的新建及整修,提升了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为全镇播种以及秸秆规模回收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里湖镇政协委员工作室助力机耕道新建整修,推动农机实现高效率作业。
助力秸秆综合利用
当助农兴农好帮手
在毛里湖镇丰农水稻专业合作社,一摞摞打包成捆的秸秆堆放整齐,将装车运往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用于制作饲料、酿酒和沙漠治理。
“多亏了委员工作室的帮助,现在秸秆销路不用愁。”丰农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春林欣喜地说,委员工作室不仅帮忙拓展秸秆回收业务范围,还牵线搭桥联系全国各地的养殖场和火电厂。
为全力助推秸秆综合利用和焚烧管控工作,委员工作室实行“委员联村”机制,组织驻室委员下沉到户,督促焚烧管控,助推综合利用,帮助本地多家市场主体拓宽回收来源和销售渠道,并引导企业将秸秆按质分类进行销售。
目前,丰农水稻专业合作社回收范围辐射毛里湖镇及周边乡镇,拢草、打捆离田等均为免费作业。按照不同的利用途径,秸秆销售价格每吨可达900元至1000元。长度超过80厘米的高稻株秸秆运往贵州酒厂用于酿酒;低于80厘米的秸秆销售至西北用于沙漠治理,或运往云贵川等地制成牛羊的饲料;对于湿度较高的秸秆以及芝麻、棉花、黄豆等旱作秸秆,则将其直接出售至本地生物企业和火电厂,用于制作肥料和作为生物质燃料,让秸秆直接转化为有机肥料和清洁电能。
毛里湖镇耕地面积共6.6万亩,今年秸秆产量预计达4万吨,在委员工作室的助力下,全镇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收益“双丰收”。
郑小华表示,委员工作室将持续精准履职,助力招引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秸秆综合利用主体扎根毛里湖镇,进一步提升全镇秸秆离田、收储、转运效率;助推建立村级收储网点,针对无回收利用价值的零散秸秆,采取“户收集、村转运、镇处置”的方式,确保降低露天焚烧风险;助推秸秆综合利用奖补政策落实落地,激发综合利用市场主体及种植大户参与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全镇秸秆综合利用率。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陈彬 通讯员 何加贝 毕华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