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第十二届海峡论坛扫描

本报记者 高杨

由于疫情因素和台湾民进党当局的百般阻挠,今年来大陆参加第十二届海峡论坛的台湾同胞不如往届那么多。尽管如此,本届论坛仍受到两岸各界的广泛关注,近2000名台湾同胞出席论坛活动。而新党、亲民党、台湾人民共产党等统派政党更是无畏民进党当局恐吓,突破各种阻挠如往届一样派团赴厦参加。本届论坛继续以“扩大民间交流、深化融合发展”为主题,聚焦基层民众和青年群体,安排了论坛大会和青年交流、基层交流、文化交流、经济交流四大版块34场活动,加上有关设区市同期举办的12场活动,共计46场活动。

■民进党阻不断两岸血肉天亲

和以往不同,今年两岸各界关注的海峡论坛,不是大陆又会对台湾民众送出什么样的大礼包,出台哪些惠台新政策,而是关注台湾都有哪些人参加了论坛。

出席本次论坛的亲民党代表团团长、台湾知名政治评论员黎建南坦言,这是一个怪现象,而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蔡英文当局今年对海峡论坛的阻挠力度空前,不仅出台“三禁”,还搬出“国安五法”与“反渗透法”恐吓民众。

9月3日,台湾“陆委会”发言人邱垂正召开记者会,针对海峡论坛抛出“三项禁止”:一是禁止在台湾举办海峡论坛相关活动;二是禁止当局机关人员参与,无论实体还是网络,同时不乐见地方政府人员参加相关活动,“奉劝民众及民间团体勿轻易参加”;三是禁止机关(构)、个人或团体、政党以任何形式参加涉及民主协商等活动。据多位参加海峡论坛的台湾民众反映,很多人都在来大陆前受到台当局相关部门人员以各种方式相威胁,而要义只有一个,就是“最好不要去参加海峡论坛”。

自2009年以来,海峡论坛每年都如期举办,至今年已经连续举办了12届,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比往年推迟了两个月。海峡论坛创办的初衷就是要为两岸同胞搭建一个相互沟通、推进交流、促进合作、增进感情的交流平台。更为重要的是,海峡论坛与其他两岸交流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独特的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与包容性。这样一个平台在主题设计、内容安排等各方面都更加贴近两岸普通民众的生活,从而也更容易为两岸同胞特别是广大基层民众理解与接受。经过11年的发展,海峡论坛愈加成熟,在海峡两岸间的知名度更高,活动更接地气、成果更加显著,因此每一年的海峡论坛备受两岸关注,也更为两岸同胞所期待。

黎建南表示,民进党当局正是看到海峡论坛在两岸间的巨大影响力,特别是它在两岸基层民众之间、两岸青年之间无可替代的桥梁纽带作用,所以才害怕两岸如果充分交流,就会加速两岸社会的融合,这对民进党向来善打的“反中”牌或“危机”牌,只会抵消它的作用,让民进党在未来的选战中没牌可打,这才是他们害怕两岸交流之因。

其实,阻挠台湾民众参加海峡论坛,已经不是蔡英文上台以来的第一次,每年都有规定,只是一年比一年力度更大,毒招更损。

出席本次海峡论坛的台湾人民共产党主席林德旺表示,因为组团参加海峡论坛或来大陆部分省市交流,去年以来多次遭到台湾当局“调查局”的侦搜,“但无论蔡英文当局怎么威胁和恐吓,两岸关系无论怎样,都阻隔不了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林德旺说,扩大和深化两岸交流与合作本就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但蔡英文和民进党当局出于一党一己之私利以及谋求“台独”的政治目的,大开历史倒车,为两岸同胞之间的往来和交流设置人为障碍,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损害两岸同胞切身福祉,必将遭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两岸广大同胞的共同反对和唾弃。

林德旺说,不可否认,蔡英文这两年通过“修法”,尤其“国安五法”和“反渗透法”的修订和出台,在台湾岛内的一定范围内形成了“寒蝉效应”。尽管如此,在两边都需要做防疫隔离各14天的情况下,仍然有近2000名台湾乡亲来参加论坛。这本身就表明,在两岸交流的大趋势面前,任何势力也难以阻挡。民进党和蔡英文逆流而行,企图切断两岸联系,阻断两岸亲情,是根本办不到的。

■来自台湾不同族群的他们,都喊出了“身为中国人自豪”

就在民进党当局在台湾岛内大搞“去中国化”,企图割裂台湾与祖国大陆历史和血缘联系的氛围下,在十二届海峡论坛上,却有几位分别代表着台湾不同族群和年龄段的与会者发言,在两岸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吴成典,金门人,现任新党主席,其一贯主张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吴成典说,今年是庚子年,大陆遇到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在大陆党政军民共同奋斗下转危为安,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而在120年前,另一个庚子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这是西方帝国主义给我们留下的血泪和耻辱。这也是我们两岸同胞都必须深刻记取的历史教训:唯有民族团结、国家富强、共同努力,才能抵御外侮!对于台海形势与两岸关系,吴成典说,新党和我本人一向坚持“一个中国、和平统一”的立场,认同孙中山先生所说“大家都是中国人”的理念,坚决反对“台独”,反对分裂国土!

吴成典说,过去20多年来,新党一贯坚持“清廉制衡、公义均富、族群和谐、国家统一”的立场,一路走来始终如一,未曾动摇,也未尝变节,坚持理念矢志不渝;我们认同一个中国与“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并追求两岸互利共赢,进一步和平统一!

吴成典说,在台湾很多人不敢说自己是中国人,“而我是台湾的中国人,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我吃台湾米喝台湾水,我认为只有统一,两岸同胞才能双赢,民族才会伟大复兴。”

为了民族复兴也为了台湾好,吴成典呼吁,应该提倡台湾民间团结起来发动自救行动。而这个自救行动核心是:1.支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挡住“台独”,才不会引来战祸。2.我是中国人,至少不能否认自己是中国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保证”。3.坚决不做美国等国际强权对抗中国的棋子。4.去除“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污名化,进而推动台湾参与其中的保台利台“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深化金马先行先试的两岸融合及两岸同胞心灵的契合。

他说,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历史不能选择,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正处在两岸同胞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两岸同胞一定可以携手共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张欣颐,一位来自台湾南部地区的90后大学生。几年前她带着理想和她的小伙伴们一起来到大陆,一到福建,她们就一头扎进了福建贫困的山村——三明市泰宁县一个叫际溪村的地方。从那时起,张欣颐和她的台湾上趣智业乡村规划项目管理团队,在泰宁开始了第一个乡村改造项目“耕读李家”。从那开始,她们启动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梦想。

张欣颐说,别人介绍我的时候常说,这位是台湾建筑师、景观设计师。但现在大家会调侃我说“你是拿着规划设计图的福建农民”。

“是的,我们到泰宁就是泰宁人,到宁德的下党就是下党人,和当地村民一起生活、一起劳作,我和团队伙伴都很喜欢现在的身份——福建新村民。”

据了解,6年来,张欣颐和她的团队足迹遍布福建100多个乡村,服务了20多个村落。而他们的目标是——用设计点亮乡村,把他乡变成故乡,让游人成为家人。

大陆农村的孩子们一般要努力考大学往城里走,而张欣颐和她的团队却成为了新时代农村振兴的“逆行者”。

张欣颐说,刚到泰宁时,很多人问她,“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往城里跑,为什么你们会想来乡村呢?”

“其实,我们只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我们刚好有能力,而大陆刚好有舞台。”张欣颐说,在福建,这里有一群乐于帮助我们的各级领导,一群愿意接纳我们、把我们当做家人的村民朋友。这里有好山好水好政策,让我有灵感去勾画美丽乡村的未来。

张欣颐说,台湾一些地方发展的理念,强调以人文故事延续空间生命力,我们在大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找到完美契合点,给了台湾乡创青年筑梦圆梦的机会,也就有了团队现在“台湾经验,大陆实践”的做法。“我们坚持扎根乡土,经历过前期的摸索、磨合与适应,累积出一套适合大陆乡村营造的方法。”

谈起这几年在大陆的感受,张欣颐说在她心里留下了很多美好记忆。比如,2016年,张欣颐团队有幸参与宁德下党村的乡建工作,下党村是当年全省旅游扶贫的重点村,“一杯草药茶”是她们在下党村与地方干部、当地村民孩子共同建设的一个“社区客厅”。

张欣颐说,草药茶是当地的家常饮料,每家每户都有,也是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三进下党时,村民为他献上代表真心和感激之情的礼物,因此团队将它作为这家小茶馆的名字。“我们在这里举行敦亲睦邻的活动,看着村民们从旁观者变成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张欣颐说,在每个乡村建设过程中,大陆各部门从上到下对地方建设、对扶贫工作的坚持,始终如一而且坚定不移,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每一个乡镇政府和村委会门口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而每当这时,她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几年来,张欣颐的团队在投入乡村规划设计之外,还提供台湾大专生实习岗位,促进两岸青年互动。目前已累计有30多位来自高雄实践大学、崑山科技大学、金门大学的学生和设计师到福建驻点工作,为期半年的大陆乡建体验让台湾学生们获益良多,也对大陆有了深入的了解与体会。同时,她们也组织台湾乡村考察团,带领她们服务的乡镇干部到台湾的乡村进行考察访问,更全面地理解台湾村落发展历程,相互借鉴、共同成长。2017年,张欣颐和伙伴回到台湾校园分享大陆乡建的工作经验与心得,促成更多台湾青年追随她们的脚步,到大陆发展。

“2019年,我们在‘耕读李家’举办了两岸乡村论坛,邀请两岸乡创青年针对不同议题热烈讨论,结下深厚的友谊。”张欣颐说,以上做的这些,只是她们的小小起点,也是一份初心,她们会努力成为两岸乡创交流的桥梁与平台,慢慢在乡土之间荡起涟漪。

据了解,去年国庆期间,张欣颐有幸获邀赴北京参加国庆70周年活动,亲历天安门广场上万众一心的活动现场,近距离感受大陆人民的生命力和使命感。她说她的感受就是“非常激动”,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勃勃生机。

她说,70年时间,大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全体人民加倍努力奋斗的成果,“置身新时代进程的我们这一辈,对先辈们的奋勇充满感激和崇敬,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怎么传承和创新,让前人种的树变成林。”

杨品骅是来自台湾少数民族高山族青年音乐人。

杨品骅说,2020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也是他到北京创业的第13年。一直以来,他努力打造台湾少数民族产业价值生态链,通过音乐和民族文创开启了在大陆的梦想之旅。他已经走遍了大陆68个城市,以歌手和创业人的身份,从海洋到高原,从北京前门到西南边境,在舞台上完成了500余次演出,让宝岛的音乐千里相连。

“多年的北京生活,让我从一个不知道什么是‘靠谱’这个词的年轻人,变成一个与众不同的创意人。”杨品骅说,4年前,他在北京的最美胡同创立的第一个台湾少数民族音乐餐厅,让有理想的族人可以落地在北京发展,在店里实现两岸少数民族融合,“包括台湾的阿美族人、布农族人、赛德克人,大陆西南方的苗族、彝族、藏族,北方的蒙古族、俄罗斯族等等的小伙伴,用共同的热情,汉民族的魅力,在餐厅里交织出无数的欢乐时光。”

杨品骅说,今年疫情发生后,两岸讯息沟通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尤其是台湾地区很多抹黑大陆疫情的信息满天飞。面对这一情况,他选择走上京城的大街小巷,用短视频来真实记录北京的情况,让台湾的家人及朋友了解。同时他发动了“心手相连,传递信心”的短视频接龙活动,得到了大陆各地城市的响应。尤其中缅边境的城市沧源,佤族学生也拍了短视频来展现村落的防疫工作。“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勇于挖掘真实,比疫情更可怕的,是人心的隔阂。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少数民族是中华文化的璀璨力量。我更有自信向全世界展现我来自台湾的部落,也是骄傲的中国人。”

■“大陆好台湾才会更好”

由于民进党当局几年来在两岸关系上不断走向反动,以武拒统,以武谋“独”和挟洋自重,导致台海上空阴云密布,尤其是美台勾结公开化,让两岸擦枪走火几率升高。对此,多位参加论坛的台湾嘉宾警告蔡英文当局,切勿错判形势,不要小看大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信念,更不要放大美国“帮助”台湾的可能。美台勾结,只因为特朗普大选需要,其为了转移国内疫情失控。大量失业和维权暴动的矛盾,拿与中国的贸易、科技战来挑起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为自己助选。但是对中国出的牌目前基本出尽了,只有“台湾牌”还没出完。说到底,这里面台湾就是一颗可怜的“棋子”,而在美国达到目的后很可能就变成了“弃子”

“大陆好,台湾才会更好。”黎建南说,从台湾近十几个月出口数据看,外贸出口一路上升带动了台湾经济增长,而外贸上升中大陆(包括香港)又是主要出口地,占到一多半,而这又归功于大陆经济的复苏。

林德旺说,其实无论蔡英文当局如何依靠美国,如果哪一天台湾发生了重大的天灾人祸,真正出手帮助的只能是大陆,不会是美国。因为在美国眼里,台湾就是棋子,可有可无。但在大陆眼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是自己的同胞。所以,希望台湾民众及时醒悟,谁是亲人谁是外人。

编辑:邓骄旭

推荐
评论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