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微建议,清华大学专家学者有这些看法

9月4日至6日,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主任谈火生率团队围绕湖南政协微建议工作,在衡阳、株洲、长沙等地开展调研,并参加了在湘西永顺县召开的政协微建议座谈会。谈火生等认为,微建议已成为湖南省政协的一张靓丽名片,取得了显著成效,值得深入总结、大力推广。以下为评说实录——

谈火生

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主任

微建议是一项重要制度创新

为解决基层政协“两个薄弱”问题,全国各地政协都进行了积极探索。根据调研,我将这些探索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组织驱动型,即通过建立组织,依靠组织力量推动相关工作;第二种类型是履职驱动型,通过搭建平台,激发委员履职热情来推动相关工作,这种类型以湖南的微建议最为典型。

此次在湖南调研,感受最深的是,政协委员通过微建议平台,“动动手指”就能帮助群众解决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哪怕是县级政协委员,只要他提的微建议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省政协领导都可能领办,充分调动了三级政协的力量来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这让基层委员的成就感和荣誉感爆棚,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参与热情,形成良性循环,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

微建议立足政协本职工作,不仅激发了基层政协委员的活力,而且带动了基层政协其他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基层政协组织本身的活力。在湖南各地的微建议中,有一部分微建议可能涉及普遍性问题,但一时不能解决,可以沉淀为提案或社情民意信息的线索,从而成为提案工作、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和专题性协商议政会议的源头活水。

此外,微建议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更好地发挥了专门协商机构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人民政协要带动、帮助其他渠道开展协商,提升协商质量,并通过政协协商与其他协商渠道的相互衔接,将七个协商渠道连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微建议恰好能够在这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微建议是人民政协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在不断完善的同时,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和研究力度,让它不仅成为老百姓了解政协的一个窗口,而且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民主的一张名片。

侯昕饶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研究生

微建议有助于营造协商空间和氛围

几天的调研,让我对湖南政协的微建议工作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

湖南政协通过微建议引导政协委员时刻关注和反映人民群众身边事,使委员能够更加便捷、高效地完成履职工作。在解决微建议反映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政协三级联动以及政协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互动沟通,合力共同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

在调研中,我发现,微建议的成果转化率高,这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政协委员履职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有助于进一步引导政协委员与群众之间建立更加广泛的联系,有助于营造协商空间和氛围。

接下来,需要对微建议的数据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不仅要对微建议的内容进行分类,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分析微建议的成果转化情况,探究微建议从个案向普遍性提案的转化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应该为微建议寻找既有理论支撑或提炼出新的理论经验,让理论作为微建议发展的坚实基础,进而促进微建议在其他地区甚至全国的推广。

图片

文、图|政协融媒记者 陈彬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