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慧雅 省政协秘书处一级主任科员
民情日记:把科学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
“哇!空气炮弹好神奇!” 9月15日上午,一阵阵欢呼声从新田村的百姓大舞台传过来。
今天是我驻村帮扶的第二天,我们驻村帮扶小组的小伙伴们联系了湖南省科学技术馆“科普大篷车”,来到新田村为弄子完小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科普盛宴。
8:00,小伙伴们一起帮助大篷车的老师们把设备从车上搬到大舞台搭建表演场地。
8:15,我和静静、祺英一起去了一趟诗贝家,走进她家,我就见到了昨天静静日记里的那个勇敢乐观小诗贝了。我们正式邀请她,她非常高兴,立即让奶奶把她抱到轮椅上,我们便推着轮椅,带着她出发了。到了大舞台,小诗贝立马跟我们说,她看到了她的老师啦!能看得出小家伙非常兴奋。
8:30,伴着动感的音乐,舞台上五个机器人有节奏地抖动着身体,拉开了这次科普盛宴的序幕。大篷车的老师们依次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机器人舞蹈秀、空气大炮、液氮秀和航模飞行表演,引来师生们一阵又一阵惊叹和欢呼。中间还让小朋友们上台互动,一部分小朋友上台与机器人“PK”“共舞”,感受科技带来的魅力;有两个伴随着音乐节奏敲起了空气大炮,享受音符在上空飞扬;有一个上台亲身感受乒乓球悬浮在空中上上下下……小朋友们还尝了像冰激凌一样的棉花糖和薯片,幸福的笑容洋溢在他们的脸上。最后,科普老师为大家带来了震撼的航模飞行表演,一架架航模飞机从头顶呼啸而过,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那随着航模转动而转动的身体,那一阵又一阵的惊呼声,那种对知识渴求的眼神,让我心中一股暖流涌动。
“同学们,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打出的空气炮弹都是圆形了吗?”
“是因为波义耳定律。”
“同学们,液氮的温度是多少?还记得吗?”
“零下196度。”
……
科普老师之前跟孩子们讲过的内容,他们虽然不一定明白,但是都记住了,他们会自己去寻找为什么,去探寻答案,我想只要把科学种子播撒在了孩子们心中,总会有发芽长大的一天。
9:30,现场的科普表演结束了,科普老师们又走进教室为四、五、六年级的同学们上科学实验课。老师给每一名同学都发了科学实验器材,自己动手制作“直升飞机”,制作完成后让同学们在操场上比一比谁的飞得更高。课程间隙,我们小伙伴发现一个小家伙兴致格外高,虽然试图让“飞机”飞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但是毫不气馁,还是继续在尝试。我们把他呼唤过来,小家伙也很大方,我们就有了下面的对话。
“你叫什么名字?现在上几年级啊?”
“我叫莫玉才,四年级。”
“你喜欢今天的活动吗?”
“我很喜欢今天的活动,真希望你们能天天来!”
……
“和城里孩子比起来,乡村孩子的科学启蒙比较晚、比较少,眼界也不宽,所以他们也特别渴望能有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你们一来,采取了这样新颖的方式,带给他们新知识,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孩子们很容易接收,更乐意接收。“完小五年级的吴玲玲老师对我说的这一番话让我看到了这一次驻村帮扶的意义。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希望的种子,今天科普活动中那些发亮的眼睛让我特别难忘。乡村孩子们的发展,是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推进乡村全面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把科学种子播撒在这里,让孩子们记住了科学的模样,我们把科学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让他们有了探索的兴趣和勇气。今天的科普只是掀开了孩子们未知世界的一角,未来还有更大的人生画卷等着他们去书写去描绘。从播下种子到静待花开,中间还需要持续的滋养与栽培,就像从脱离贫困到走向富裕一样,中间还需要持续的巩固与振兴。这种持续需要,为我们驻村帮扶指引了方向。
文:贺新乾 省政协机关党委二级主任科员
民情日记:撑起未来希望的“五朵金花”
不知不觉,第一批“燃计划”驻村工作已开展2天。从昨天机关的行前会,到抵达新田村召开碰头会并入户走访,再到今天联合省科学技术馆的小伙伴为弄子完小的学生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科普课以及和县、镇、村干部交流乡村振兴的发展构想,可以说2天的工作是非常紧凑、充实而有意义的。
按照工作安排,我和聂璐、邹金修组成一个帮扶小组,同时,每位同志明确了2户具体帮扶户。我所结对帮扶的是陈茂连户和莫南桂户。但由于入户走访时陈茂连外出务工且两户帮扶户距离较远,不便开展工作,所以村委会给我安排了另外一户帮扶户莫社清。今天,我就重点聊聊莫南桂户吧。
初到莫南桂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居住条件不算太好,家中鲜有像样的电器,但家里比较干净整洁。在家的是莫南桂70多岁的母亲邓珍姣和一位因感冒在家治疗而未去上学的二女儿。见到邓老时,她走出房门笑脸相迎,热情的从家中搬出了凳子招呼我们坐下,随行的莫秘书向她简单说明了我们的来意,我们便开始拉起了家常。
莫南桂家一共8口人,母亲、妻子以及5个女儿(最大的16岁,最小的3岁)。主要困难原因是缺劳动力和因学。莫南桂是户主,本人携妻子和16岁的大女儿在广东做泥工,其它3个女儿都在校读书,平时周末放学会回家,最小的小女儿由外婆照看。
邓老在家养了7只鸡、4只鸭、1只鹅,还种了一些玉米补贴家用。政策方面,享受了养老金、教育帮扶和产业帮扶,总体来看,莫南桂家庭算是建档立卡户中负担较轻的,返贫风险也较低。
言谈中,我问起了一直让我困惑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生5个小孩呢?莫秘书连忙说道,在农村都有一种思想,那就是一定要生一个男孩,直到生出来为止,所以才会生这么多,不过这个情况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家庭负担重,也是他们曾经致贫的原因之一。
邓老也承认了这个说法,但现在随着小孩年龄的增长,她说她也慢慢转变了这个思想,认为现在家庭的困难只是暂时的,以后小孩都成家立业了,对于他们来说儿孙满堂也是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她还说,她儿子没读多少书,也只能做做苦力,已经无法改变现状,但家里的小孩是撑起这个家的希望,无论男女,只要多读书,就能有更好发展的机会,就能改变家庭贫困落后的局面。
我心想这又何尝不是呢,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有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家庭的发展缺乏希望和动力啊。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房间,脑海里始终浮现着邓老那淳朴的表情、质朴的语言。其实,这些都是村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是在机关工作的我们无法听到的最基层的声音,也是我们工作生涯中最宝贵的经验和阅历。
曾经的扶贫工作和现在的乡村振兴工作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不是走走形式、做做面子工程就可以干好的。作为在基层一线锻炼的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锻炼机会,更应该带着百分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心用情去感受乡村生活的喜怒哀乐,了解帮扶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困难,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整理 | 政协融媒记者 廖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