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团结奋斗
不断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全面发展协商民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各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联系和服务好所在界别的群众,是人民政协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服务社会的力量保证,是促进人民政协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树立形象的根本动力。我们将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坚持守正创新,团结奋斗,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一、坚持发扬传统,忠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政协组织,既是源于中国特色政治土壤的制度安排,主要行使政治机关和协商机构的职能。同时,政协委员也是来源于各党派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来源于广大界别群众,也必然要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政协为人民。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的初心和使命就是通过为党履职、为国尽责、为民建言的孜孜追求和履职探索,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通过依靠界别群众,发展协商民主,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以突出基层协商议事平台和品牌建设为着力点,努力打通各级政协组织服务界别群众“最后一公里”,架起政协委员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二、坚持开拓创新,不断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长期以来,人民政协在顾大局、识大体、谋长远、议大事上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走千家,进“网格”,切实解决界别群众所思所想所盼问题,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实事急事难事上需要进一步开拓创新,在制度机制的设计上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想真招、出实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部署,需要我们深刻领悟、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这是实现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的制度性安排,也是树牢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践行民本思想、解决民生困难的有效尝试。我们在及时总结归纳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级政协组织在基层协商议事平台建设方面的工作方法和宝贵经验的同时,还应根据工作实际,进一步规范基层协商议事平台的性质、定位、职能、作用、组织机构和运行方式等内容,加强基层协商议事平台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积极探索以委员工作室为平台,以界别和政协委员为纽带,以群众身边事为主要内容,以深入调研为基础,以“面对面”协商为主,辅以网络履职等为基本形式,以有效推动工作为指向,集共商对策、凝聚共识于一体的协商议事平台建设。完善协商议事选题(小而准、能解决)、协商议事频次(定期+不定期)、协商组织方式(会场+现场、集中+分散、线上+线下相结合)、协商议事场所(界别群众困难在哪,协商议事就安排在哪)、协商议事主体(政协委员+界别群众+党政领导+专业人士等)、开展协商调研(掌握一手材料、建议切实管用)、组织协商议事(介绍情况、委员提问、部门回应、多方讨论、方案咨询、承诺表态等)、转化协商成果(呈报成果、督促检查、民主评议、成果转化、社会公示)和加强协商宣传等全过程工作方法和制度机制,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多方参与、造福群众”的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融合的工作大格局。
三、坚持团结奋斗,着力解决好界别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大的实事。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大团结、大联合的优势和作用,牢牢把握团结奋斗这一时代要求,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坚持不调查不建言、不协商不议政的工作方法,坚持深入基层一线、走近界别群众,与界别群众面对面、心连心、手牵手,做到察民情、集民智、聚民力;并结合委员工作室的设置,更好地密切联系界别群众,开展小而精、接地气的主题活动作为委员日常履职的抓手,使委员下基层、进社区、入村组成为常态,为群众答疑释惑,化解矛盾,切实解决界别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发挥人民政协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独特优势,满足界别群众广泛政治参与需求,让更多人民群众熟悉认同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并主动参与进来,让基层群众对协商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争做界别群众的代言人、贴心人和维护者,奋力谱写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湖南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协新篇章。
(作者:谭建洪 湘潭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