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记 | 助力乡村在“家”的沃土上实现“业”的梦想

民情日记:让“业”的理想在“家”沃土上腾飞

文:省政协机关党委一级主任科员  陈晨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强国。2月13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文件全面部署了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释放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信号。2月17日,根据省政协机关“助力乡村振兴 参与实践锻炼”活动的统一安排,我作为省政协第三批驻村开展基层实践活动的青年干部,带着对农村发展现状的思考和期待来到了邵阳县五峰铺镇新田村,开始了为期七天的驻村生活。

为帮助我们尽快熟悉乡村情况,到村伊始,省政协办公厅乡村振兴工作队的队员和新田村村支两委就与我们此次前来实践活动的青年干部进行了座谈交流。从交流中得知,近两年来,在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大力帮扶和新田村村支两委的不懈努力下,新田村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村容村貌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到村第二天,我们帮扶小分队的队员们开始深入各自的联系户,联系走访了解农户家的实际情况和生活困难。通过两天以来对村情的了解和走家串户与村民的初步交流,我感到目前的农村工作,无论从政策力度还是从工作基础,相比我之前在农村工作时,已经取得了全方位的进步。但相对的,无论是在实际调研中的发现还是在座谈交流中,都共同反映目前农村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乡村人才和劳动力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振兴进程的最主要瓶颈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乡村适龄劳动人口对土地的依赖性明显下降, 越来越多的乡村劳动力选择进城谋求发展。

我们在调研走访中深深感受到,由于城市和乡村在居民收入、就业、环境卫生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差距依然很大, 伴随着农民大量进城务工, 农村“空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村青壮年人群流失非常严重, 乡村人才长期处于“失血”、“贫血”状态, 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需求。

吸引乡村人才回流,已成为发展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措施。良好的发展平台、生活环境才能留住人才。但是,目前的农村发展环境还不能有效吸引乡村人才回流。

以新田村为例,一方面, 邵阳县地处丘陵地带,多山少田,农业产业规模发展环境不佳, 虽然依靠旅游等产业创造了一些就业机会,但是总的来说就业平台还是比较低,收入水平不高,发展机会较少, 相较于城市而言, 乡村人才缺乏用武之地。另一方面, 农村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交通网、能源网、社会服务网建设以及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滞后, 缺乏吸引年轻人的文化氛围。此外, 长期以来, 人们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持有一种固有观念, 认为农民并不是一种职业, 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 长期生活在城市, 远离农耕生活, 对乡村的认同感逐渐减弱,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外出人才的回流。

如何才能让乡村流出的人才得到回流呢?我粗浅谈谈个人的一点想法——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成家立业,“家”“业”兼得是每一个青年农民工孜孜以求的质朴梦想和美好愿景。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工资差异,以及迁入地更高的预期收入是驱使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因此,“业”是影响青年农民工流动的重要因素。“家”虽然会触发青年农民工的回流意愿,但其影响还需要“业”的强化。

为了能够实现青年农民工回流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其回流后稳得住、发展好,“家”“业”可以持续兼得。一方面,我们还是要借助国家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契机,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提升收入水平、解决城乡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使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回流青年农民工的创业扶持,进一步强化其创业意愿,促使其创业意愿转变为创业行为。

最后,要通过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吸引人才。例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新田村多数老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教育是孩子成才最重要的途径。所以,应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让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公平享受高质量教育, 让有意愿的农村孩子接受高中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同时,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大病统筹制度, 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让回乡创业就业人才无后顾之忧,焕发乡村振兴最强劲的内生动力,助力农村人在“家”的沃土上实现“业”的梦想。

民情日记:新田村的“辣”与“甜”

文:省政协云管理中心九级职员 王正伟

来新田村之前,我同驻村工作队的由成同志有过一些工作的交集,常常能看到他在朋友圈里发布工作故事,让我在羡慕的同时,也对这次行程充满期待。出发前我给自己定下目标:在完成既定的工作安排的同时,去深入体会助力乡村振兴的滋味。

2月18日,是“燃计划”助力乡村振兴青年干部第三小组开展驻村锻炼的第二天。一大清早,我们便开始了一天的走访慰问活动。

曾克仁老人是我们今天走访年龄最大的一户,从门口出来,我回头和他挥了挥手,不禁又回味起刚进门的情况。老人家今年90岁了,听力、视力有些退化,为了拉近距离,我们给老人家拜了个晚年,和他聊起了家常。听村干部介绍说,老人家是老党员,曾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令我们更感惊喜。我们很好奇,一名老党员、老支书曾经是怎样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便向老人家打听曾经的故事,他也十分热情,更让我感受到了一名老党员的忠诚和热血。

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首冲之“辣”。这一点,两天的工作进一步让我进一步加深了理解。从脱贫攻坚彻底摆脱贫穷,到使人民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乡村振兴的工作基础是激发乡村活力、增强乡村动力、释放乡村潜力。但是,一些现实的问题也成为了乡村发展的制约瓶颈,发展目标与其所拥有的发展要素不成比例、不相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停止脚步不行、缓慢发展更不是群众的所期所盼。唯有抹不去的“火辣”干劲是对群众呼声的回应与坚守。

与发展之“辣”相呼应的是成果之“甜”。助推当地发展、带动百姓致富,每天虽有做不完的工作,身心疲惫,但村子里日新月异的变化是对付出最好的回报。我们欣喜地看到,现在的新田村,水电路网基础设施升级,人居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12套乡村教师周转房投入使用,长沙的老师更愿意留下来了,教育基础薄弱问题逐步扭转;弄子景区、屋顶光伏发电站等项目效益显现,村集体经济快速飞跃……涓涓细流终会汇成滚滚洪流,乡村振兴未来可期。工作上的劲头和干头,风里来雨里去的辛劳坚守,终将化作心中的一味“甘甜”。

通过这两天的驻村经历,我深刻认识到,在机关干工作、担担子时,除了要有一往无前的闯劲、拼劲和干劲,还要多思多想。在涉及重大问题面前,要多有一些思考和理解,多讲实情,少放空炮,多做排忧解难的工作,切忌拍脑壳、切忌凭空猜想。

新田村的一切深深感染着我、滋养着我、激励着我,让我更加感到工作和人生都不可懈怠、不能松劲。唯有以十足的勇气、百倍的干劲和满腔的赤诚,竭尽全力为工作添色,为人生增彩。

整理 | 政协融媒记者 李崎瑜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