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记:到一线去!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文:省政协云管理中心副主任 宋唯
说到新田村驻村,在学习毛万春主席提出的“四个明白”要求,特别是强调“要把履职答卷写在三湘大地上,写在湖南人民心坎里”的讲话精神后,我想——青年干部就是要敢于打开门迈出去、走下去、沉进去,到基层一线去砥砺品质、增长才干、补齐短板、服务人民,这次活动就是最好的契机!接下来,我和小伙伴们开始了这段充实的实践生活,同时也收获了几点粗浅感悟——
一是联系群众到一线,才能知民情、解民困、暖民心。联系服务界别群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协工作提出的要求,作为一名政协工作者,我下乡锻炼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户走访。当我来到联系户莫新国家中时,第一感觉是这家条件好像不算差,房子是两层小楼,两口子身体看上去也没啥毛病,只是愁容满面让人心生不安。在随后的交谈中才得知,老两口只有一个独子,去年35岁的儿媳竟查出淋巴癌,高昂的医疗费让原本幸福的一家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为了治病欠下了近三十万债务,莫新国本人也因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值得庆幸的是两个孙子读书都很争气,在学校成绩名列前茅。得知这一情况,我立即联系了包片的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一起现场办公,情况核实后争取将其列入大病救助范围,家庭符合条件的话再申请纳入低保,同时鼓励他们要树立信心,不要让两个孩子为此分心耽误了学业,学成就业后家里负担也会减轻不少,日子只会越来越好。说到这里,老两口又重新看到了希望,脸上也有了笑容。
二是调查研究到一线,才能摸实情、找对策、助履职。注重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政协工作的基本功。以往青年干部在调研工作当中都是做一些服务保障工作,回到办公室整理的大多是“纸上数据”,我们抓住这次下乡锻炼难得的调研时机,由“配角”变“主角”,得来的素材也更多了一些“泥土芳香”。我们有针对性地把今年省政协协商监督计划中与农业农村相关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我省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全省田长制实施情况”“打造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发展高地”“因地制宜扩大再生稻种植面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等课题作为调研重点内容,在走村入户中实地踏查情况,收集群众意见,思考问题症结,形成了初步的对策建议。
三是实践锻炼到一线,才能涨经验、强素质、提能力。基层实践是培养锻炼干部的“练兵场”,只要有心,事事是教材,处处皆学问。在六里桥学校我们策划组织了一场励志宣讲活动,作为从事信息化服务保障的工作人员,查看会场时我敏锐感觉到音响设备有些异常,声音传输存在明显的电流异响,严重影响了发言效果。随即向学校负责同志询问才得知,这一套音响系统从几年前安装好后就存在这个问题,没人会调试也没当回事。虽然对设备不熟悉,我还是主动请缨,找来同组云管理中心的同志一起研究解决方法,通过多番排查测试,终于找到故障点,确保了活动以最佳效果呈现,学校校长也投来了赞许的目光,“还是你们年青人有办法,能做事”。
新田村的历程即将结束,但我们青年干部要成长成熟,加强一线历练永远是必修课。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愿做基层干部的“小跟班”、人民群众的“小学徒”,多在基层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要练就铁肩膀、敢啃硬骨头,多经历些“风吹浪打”,多接几回“烫手山芋”,多当几次“热锅蚂蚁”,才能向上成长为堪担大用、能当重任的栋梁之才。
民情日记:“政”兴乡村 “协”手奋进
文:省政协办公厅秘书处一级主任科员 周新钥
早春二月,阳光和煦,微风不燥。根据安排,我有幸同受邀宣讲嘉宾洪战辉同志一同前往新田村。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漂亮的村民服务中心大楼、气派的百姓大舞台和干净的水泥大前坪。上次来新田村已是一年有余,这次再见又焕然一新,更觉新田村发展越来越好。
自17日第三批青年干部抵村以来,共分成3个小组奔赴各结对帮扶群众家中,入户走访、闲话家常,了解民情、聆听民意,真心实意帮助结对群众纾困解难、出谋划策。21日,我带上早已备好的见面礼,去看望我的“亲人”。
李良英老人,40岁丧夫,独自拉扯三个儿女长大,患有脑动脉硬化,需长期服药。她独自一人生活在尚未完工的房子中,目前房屋内外墙未粉刷,仅简单地安装了一楼的门窗及水电,整体处在待装修阶段。慰问时,刚好碰上她儿子莫大哥回来,他热情招呼我们进屋。当问起他们有什么困难时,母子二人异口同声地说到,“没困难,现在政策好,省政协工作队来了,路修好了,村里也变美了,感谢你们!”
谈及未来计划,莫大哥笑着说:“你们也看到了,房子还没装修,今年的目标就是把装修弄下,先把一楼搞完,明后年再继续其他楼层。”莫大哥说话时坚定的眼神、憨厚的笑容、乐观的态度,让我看到了中国亿万质朴农民的缩影。我们看到,房子虽简陋,却收拾得很整洁,地上还摆放着几盆鲜花绿植,这也正是他们对美好生活期盼的真实写照。
春日暖阳照耀着新田大地,从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到建筑工地、产业基地,到处活跃着省政协驻村工作队的身影,他们聚焦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走访中,我们看到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听到人民群众发自肺腑的点赞表扬,感受到持续改善的人居环境,深感省政协驻村工作队的艰辛与不易,他们用自己的“辛苦指数”赢得群众的“幸福指数”,用实际行动回报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盼。同时,通过调研走访,我也深切体会到新田村目前存在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带动效果不明显、乡村空心化等问题。
如何破局,寻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密码”?我个人有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在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中,突出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实现乡村振兴,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是产业振兴。
一是探索“农业+文旅”融合,激活产业振兴活力。盘活农村闲置土地等资源和中老年劳动力,结合“弄子三农”平台,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乡愁经济和民宿经济,开发农耕采摘、节庆活动、民宿度假、特色美食等产品。比如,以新田村原创IP“田小二”,融入乡愁元素,广泛运用在当地的各类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和活动展示上,强化整体品牌意识,提升农业的附加值,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联动周边旅游景点,整体营销、统筹经营,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线路,促进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
二是加强数字农业建设,赋能产业振兴发展。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比如,建立数字农业系统,强化当地农产品生产、流通的精细管理;通过电商平台服务,打造一批优秀乡村网红、三农达人等,推动乡村电商直播基地建设;采用直播带货等形式,快速贯通产销环节,助推农产品出山出海,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助力产业振兴转型。一方面,这是农文旅融合项目、面向城乡居民消费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一老一小”是推动乡村振兴重点关注的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解决养老托幼难题,加快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等。建议新田村结合自身实际,引入社会资本,加大乡村养老和教育投入力度,将养老托幼融合康养研教,不仅可满足当地需求,还可以延伸到城乡居民的田园民居式老年康养,以及亲子产品和研学产品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湘商回归,支持乡友返乡创业、回乡就业,让广大乡友更多地关注、支持、参与家乡发展。
返回住处的路上,春日的阳光照得人身体暖暖的,就如省政协驻村工作队用心、用情、用力的帮扶,党委政府的关心、三级政协的爱心照得老百姓心里暖暖的。春天,正迈着充满无限活力和希望的脚步来了;新田,正朝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奋进。
整理 | 政协融媒记者 李崎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