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记 | 让农村更有“心”,让隔代更会“爱”

民情日记:让农村更有“心”,让隔代更会“爱”

文:省政协后勤服务中心副主任 廖容桓

2月17日,根据省政协机关“燃计划—助力乡村振兴,参与实践锻炼”的活动安排,我作为第三批开展驻村基层实践活动青年干部中的一员,来到了邵阳县五峰铺镇新田村,开始了为期七天的驻村生活。

这几天通过与驻村工作队员,镇、村相关同志进行交流,实地到农户家走访慰问,我深切感受到新时代农村的巨大变化。通过脱贫攻坚,农民的吃饱穿暖已不是问题,农村百姓对生活有了新的憧憬,希望进一步充实精神生活,也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

我所联系的帮扶对象莫大哥,五十多岁,有一定的文化和想法,但十多年前突如其来的变故,导致了左脚骨头坏死,跑遍许多大城市的医院都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现在行走困难。他的儿女在沿海打工,老婆在家里照顾孙儿孙女上学。为了给予孙辈更好的教育,他的老婆选择去五峰铺镇上的小学租房陪读。除周末外,平时都是莫大哥一人在家。他跟我们聊到,孙子孙女的学习很好,也很聪明,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让孙子孙女通过读书,接受好的教育能够走出农村。通过走访,我认识到教育不仅是城市家庭最大的难题,也是当前农村亟待解决的普遍性问题。随着农村空心化日益凸显,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形势越发严峻。

隔代教育在农村尤为严重。五峰铺镇人口约11万,在家生活的约5万人左右,基本是老人和小孩,青壮年大多在外打工,祖辈担负起照顾教育孙辈的职责。现代教育对家庭教育,尤其对家长配合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数据表明,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其中隔代家长的比例近100%。隔代教育在孩子的身心发育、完整人格的形成、行为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弊病。老人们在教育观念上,重养不重教,容易溺爱孩子。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亲子之间的沟通,会让孩子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产生不安全感,逐渐不愿与人交流,容易形成自卑、冷漠、自私的性格。.

如何农村更有“心”,让隔代更会“爱”?

我想,可以在户籍制度、高考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上作出适当调整,让子女尽可能跟随父母就近入学。既能加强亲子教育,也能让孩子们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尽量调整父母双亲都外出打工的模式,最好能够留一人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即使长时间外出务工,父母也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爱。

此外,有数据表明,寄宿制是更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集体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减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可以考虑增加学校寄宿设施建设,提高隔代监护学生入住寄宿制学校的比例。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全社会要共同努力,为每个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整理 | 政协融媒记者 李崎瑜

编辑:邓骄旭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