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湖南·故事丨一名政协委员小组讨论的两个小时

  “我先发言……”1月13日下午,在湖南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别小组会议的现场,一开始就出现了几位委员“抢”话筒的场景。

  第一个开口的是李洪梅。

  “我是中非女‘膜’王。”初见李洪梅,她是这样介绍自己。从湖南乡村出发,她把一张手机膜,卖到了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

  两会期间,无论在哪里见到她,都是一袭瑶族服饰。走起路来,银饰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作为少数民族界别的委员,就是要把少数民族的风采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爱上它。”她的履职故事,离不开民族,就业。

  每次小组讨论,李洪梅都有很多话想说。

  她说,“每次搞商业活动,我都带着少数民族的衣服,文化、热情、好客,感染了很多人。”

  每一次她组织的展会,都会邀请国际友人穿上瑶服,一起来跳长鼓舞。她发现,这样的方式,很容易拉近距离,更容易和世界接轨。

  她说,“每次走出去,我都会自豪地说,我是来自湖南的少数民族。”

  今年她带来的提案,其中一个就是《关于促进就业民生与推动民族品牌出海的建议》。

  她说,“打开国际的市场,没别的,就一个字干。”

  她说,“接下来,我会一如既往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

  分组讨论现场,李洪梅认真听别的委员的发言。

  李洪梅发言后,下一个委员,没等李洪梅把话筒递过去,就先发言了。

  整个会议持续了2个多小时。没有“抢”到话筒的委员并没闲着,一边认真做笔记,一边寻找下一次发言的机会。

  女“膜”王的笔记也是满满当当。翻阅她的心得,“干”字出现的频率最多。

  “我会扎实干,然后用国际视野来干。”看着她认真的样子,也许这就是她成功的秘诀。

  小组讨论结束,和李洪梅一起走进电梯,她忍不住和我分享,她现在还在当外国人的普通话老师。

  说着,又打开了一个视频,视频里非洲小伙跟着她念,“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

  接下来,她想在卖货中,把湖湘精神传播出去。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青 李赛凤 秦楼 长沙报道

编辑:邓骄旭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