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第十项“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共包含五方面任务,第五方面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其中明确提出“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取得了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表现在第三次分配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慈善事业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面的价值与作用日益凸显。
我国慈善事业实现质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首先,慈善组织数量与规模明显提升。目前,我国慈善组织存在两种类型,一是经过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二是没有经过认定但实际上符合慈善组织基本特征的非营利性组织。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登记认定慈善组织超过1.3万家,成为我国慈善事业的深厚基础。其次,慈善捐赠与志愿服务大幅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备案的慈善信托1433单,全国年度慈善捐赠总额突破2000亿元。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底,全国志愿服务队伍已超过123万支,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超过37亿小时。正是由于慈善捐赠与志愿服务的蓬勃兴起,慈善事业所承载的第三次分配在我国收入分配调节中的基础性作用也被社会各界日益重视。第三,慈善生态系统日益完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这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机遇,开辟了广大空间。第四,慈善文化逐步深入人心、获得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强慈善文化宣传教育,并将每年9月5日确定为“中华慈善日”,使“人人慈善”逐步成为一种生活时尚、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第五,慈善事业作用与功能日益凸显。随着我国慈善组织的快速发展,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的日益增多,慈善事业在完善社会保障、参与社会治理、投身第三次分配、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升,功能不断增强。
公开透明是慈善事业的最基本要求。新时代新形势下,慈善事业更应该秉持透明、干净、可持续的理念,强化价值与道德教育,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首先要强调政策引导,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慈善组织依法合规经营,规范慈善活动从筹款到资金使用等方面的全过程行为,加强对捐赠者和受益人的保护力度。其次,要加强信息公开和监管,有效防范各种不当或违法行为。应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机制,推动慈善组织通过公开自审、社会监督和公开评估等方式,提高自身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最后,要提高慈善事业发展力度,事业发展健康了,募捐与使用渠道疏浚了,公开透明也就实现了。探索与创新慈善事业发展模式,将互联网等引入慈善领域,是提升慈善事业效率与透明度的利器。建立在线慈善平台,可实现捐赠和公益活动的信息化管理和监督。通过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实现慈善款项的公开透明和不可篡改,保证善款的正当使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慈善项目的科学评估和高效管理,确保慈善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引入,能够让更多人信任和参与慈善事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道德文明水平的日益提高,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深度、广度和温度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最近三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针对国内外各种自然灾害的救助帮扶方面,慈善早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不可或缺的强大力量。尤其是在互联网成为慈善募捐的主要渠道与平台后,我国参与慈善捐赠的人数正在呈几何式增长,以“99公益日”为例,2023年“99公益日”活动期间,公众参与人数超过1.2亿,较上年翻1倍;爱心符号“小红花”互动量超过3亿;公众筹款超过38亿元,展现了慈善所拥有的强大影响力、感召力。
为了增强社会捐赠文化氛围,提升公众慈善捐赠热情。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着力营造人人知善、人人向善、人人行善的社会文化氛围。重点注重慈善价值观的养成,加强“慈善文化进校园”的力度,引导大众媒介关注慈善,加强对慈善典型人物的宣传推广,推动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慈善观。二是加大慈善政策优惠力度。根据新修改的慈善法落实工作细则,扩大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范围,适当降低慈善组织获得税前扣除资质的门槛,简化退税和异地认定流程,进一步完善慈善捐赠人权利保护制度。三是确实推动慈善捐赠公开透明和合理使用,明确慈善组织违反信息公开的惩罚措施,加强对慈善捐赠资金的跟踪监督,提升慈善捐赠绩效,涵养阳光慈善意识,强化透明慈善制度。
提高慈善组织运作效率和公信力,是实现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之一。进一步加强慈善组织的统筹协调能力,构筑健康有序、多元合作的慈善生态和治理格局,对推进慈善组织自身建设和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重点抓住这样几个环节:一是不断建立健全慈善组织领导体制。认真落实慈善法要求,在党委领导下,由各级政府建立慈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督促和指导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慈善事业发展和规范管理工作并提高慈善组织内部治理水平。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慈善行业协调机制。鼓励发展枢纽型慈善组织,充分发挥慈善行业组织和枢纽组织的统筹协调和示范引领作用,促进资助型、服务型等各层次、各类型慈善组织全面发展,形成层次清晰、分布合理、特色鲜明、分工明确的慈善组织良性生态格局,提升慈善行业自律能力和自治水平。三是要持续加强慈善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高等院校与行业组织、大型慈善组织、科研机构等合作培养慈善专业人才,完善慈善从业人员的职业评价体系,拓宽职业晋升通道和发展空间,提升慈善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
在社会实践中,慈善事业始终都是政府实现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慈善事业是从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需求出发,通过自上而下的帮扶政策和自下而上的慈善行动,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结构,从而实现社会创新和社会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