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声音∣刘新民委员:大力推动体育教育发展 切实提升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小胖墩’‘小眼镜’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我省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亟需大力推动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1月14日,政协湖南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后的第二天,省政协委员、湖南教育出版社社长刘新民这样表示。

  科学的体育锻炼能有效改善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已成为学界共识,但现实情况是,儿童青少年的体育锻炼缺乏科学引导,体育教育水平亟待提高。如何进一步推动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是刘新民委员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本次省两会召开前夕,刘新民专门为此展开了调研,他发现,早在2021年,省卫健委调查结果就显示,全省儿童青少年筛查性近视率为46.5%;省儿童医院对长沙市47万中小学生进行了健康体检,肥胖检出率达到15.33%。

  在刘新民看来,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长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学生体育锻炼时间难以保证;大部分学校专职体育老师数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体育课质量不高;可供学生使用的活动场地较少且类型单一,农村地区与城市的体育场地资源不平衡;体育教学缺乏有效指引,大部分体育教师对如何开展体育教学较为困惑。

  为此,刘新民建议,强化全员文体活动落实。建立标准化体育课程体系,科学指导教师教学、学生自主锻炼;同时,通过智能化教学手段推进优质体育教育资源下沉县乡中小学;在专职体育教师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标准化课程体系、智能化教育资源,对其他科目的教师进行转岗培训,夯实全员文体活动的人才基础。

  同时,明确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考核机制,和学校、教师在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责任,将相应学段的体质健康达标等级纳入小学毕业考核,加强对责任主体的督查考核与奖惩。并完善体育中考的“指挥棒”功能。逐步建立体育中考过程性评价体系,参考借鉴“北京体育中考”模式,将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等级折合计入体育中考总分,改变部分学校开展体育科目教学时“唯考试论”的现状。

  刘新民呼吁,进一步健全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为其提供更加完善的职称评定和晋升的渠道,缩小体育老师与其他学科老师的待遇差距,激发体育老师的教学热情。

  “此外,还应着力推进体教融合。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促进体育与其他科目的互融互促,将体育精神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强化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的作用;要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主动探索、实践和创新。”刘新民说。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杨睿文

编辑:邓骄旭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