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写潇湘·风物|我的古巷我的街

文/王排

会龙山下,资水北岸,益阳石码头至大水坪老街上有三条古老的青石板小巷子:玉陵坡巷子、魏公庙巷子、灯笼巷子。

2020年11月1日,资阳区作协组织“醉美古城,情系资阳”创作采风活动,很开心能专程回老街古巷再去看一看,访一访,看看那些陈年旧迹是否一如当年里那个模样,是否仍旧风姿绰约。

深秋微雨小巷斜,初冬故人问旧家。秋雨逶迤,斜风里弥散着萧瑟与清零,但挡不住我们追根问底访旧寻故的一片热忱。在资阳区文联李献丰主席和资阳作协夏汉青主席的带领下,一行二十多个人来到了一条傲视苍穹的拱券撑墙的小巷子里,微雨中的小巷撑墙排列有致,遗世独立的呈现“仅无绝有”一瞬间的静态美。

几度春秋,几度风雨,老街古巷演绎成今天的模样。

走近它,历史的苍桑感扑面而来,深巷、高墙、老宅;青瓦、灰砖、白墙;斑驳、厚重、颓败。每一个老宅就是一个故事,每一堵白墙就有一个传说,就连那斑驳的墙上印痕也似蕴含着一个个典故。外白、内静、飞檐翘,黛瓦、坡顶、拱券墙……那些老屋旧楼的细节,带着历史的沧桑,沾着历史的尘埃,让我浮想联翩。

人间烟火味,最暖凡人心

儿时的记忆大部分是老街小巷的故事,时常到住在老街上的同学家玩,看那些老屋木雕,青砖黑瓦,拱券撑墙、天井阁楼里的希奇古怪,还有那些流传在同学们中关于老街老人老物什的故事,特别是那些排古佬的传奇逸事和那些流行于民间的小吃。

深宅老院,见证这座老街的荣辱成败;陈砖旧瓦,讲述着古巷的悠然以往。微弱的红灯笼把青石板烘得喜洋洋,油光发亮的石板小街绵延伸向远方,小轩窗,大回廊,似乎引领我走向巷子深处,那里有诗,有酒,有茶,有故事,还有益阳本地弹词:“嘭滴嘭”。

我总是好奇古人怎么那么厉害,布上能绣花,木头上能刻花,石头都能雕出花来,那些没有半点生气可言的东西到了他们手里都化为神奇的灵秀美丽,释放生命的活力。那些平淡粗糙的大米、黄豆子、黑、腕豆粒几经他们一打磨又变为美味可口的小吃,而今能记忆犹新的还有:干它子、油碗糕、甜酒、蒿子粑粑、发粑粑、臭干子、跳舞干子、白粒丸、刮凉粉、手工米粉……。

1978年我家搬到了大水坪小学对面,当时我家住的是一栋新建的五层楼,在大水坪片区还是少有的高楼,我家住四楼,从北面窗户能把大水坪小学一览无余,站在楼梯北望是日夜不息的资水,还能看见萝卜洲青龙洲;从南边阳台能俯瞰到月明楼甚至更远的会龙山,眼底下全部是密密麻麻的的黑瓦屋,和弯弯曲曲的小巷子,一种零乱落魄拥挤还有压抑的感觉。

每逢寒暑假便是我负责买菜做饭。买菜须到月明楼将军庙那个菜市场,必路过那条临河的长长老街,便见到许多毗街而居的居民生活场景。

最记得每次路过那个临河街道的小茶馆,简陋的房里,有一张老旧的高脚桌子,便是隔着街(街宽约二米)也能看到桌面上用一块印有几朵蓝色大牡丹花的床单罩着,除了这个讲台有点看相,其它就是满屋的竹椅子了。每把竹椅子上坐着一尊半老或很老的老头,蓝的,黄的,黑的长短不一的大衣里伸出一顶顶帽子,有趣的是那顶有毛耳朵的帽子,扣子没有扣好,毛朵一边扣在帽顶,一边在空中翘起,偶尔随着老头抽烟或摆头的动作,一翘一翘,象只调皮的小鸟,把原本沉寂的场景搅动出一丝生气。

老头们到那里是听书。看到屋里屋外坐着许多的老头们(老大娘很少),特别是冬季的太阳天里,大部分人坐到阶基或路边上了,有的吸着啪啪作响的长杆子水烟,有的旁若无人悠闲地坐在竹椅上,喝着大碗茶,听着“嘭滴嘭(益阳弹词)”。那坐在台子上身穿长袍大袄的说唱者声音宏亮,抑阳顿挫,煞是好听得紧。我也不由得放慢脚步,有时还停顿一会,听上几句,但终因自己知识浅薄,对益阳街上的传统文化了解不多,再加上听书者多为抽烟的老头们,因此,不是很感兴趣。倒是旁边店里炸得喷香的油碗糕吸引了我。

一个年过五旬的大妈,胸门口挂着一件深蓝色的抹兜子,上面有许多白色的印子。一个脸盆装满了糁好了大蒜叶的糯米浆,一青二白,俨像达一群小千年佬(野生小鱼)衩大娘施了法术在米汤里定住了。一个简易炉子架着铁锅,锅里烧得滚开的油,一个扁扁的中间稍凸起的圆铁勺子伸进脸盆里舀一点浆水然后放到油锅里,一会儿,软糊糊的糯米浆硬僵起来,变成黄绿相间中间空的一个小圆圈儿,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站在一边的我便忍不住说:要得哒,快点捞起来罗。大妈不急不慢地说:要炸透呢,没炸透吃哒肚子痛。

当拿到两个用竹签子穿起来的油碗糕,油碗糕还很烫不好大快朵颐,只能用牙齿尖尖咬下一小口,但那一咬下去那股浸透心底的香与满足,溢于脸上,边走边吃,不知有多惬意了。对于十四五岁的人来讲吃是重点中的重点,尽管对“嘭滴嘭”不感兴趣,但走过路过的次数多了,无心中听到的却至今存档于脑海深处,时不时有那唱书人的“嘭滴嘭”的声音在回响。而今油碗糕在老城区总能找到一两家有老益阳味道的,但街上竟找不到一处可以深坐其间,闭目倾听“嘭滴嘭”的场所了。

时常买上两个油碗糕尝尝成了我现在的念想,时不时要寻到人民路巷子那处炸油碗糕的小店里买五块钱的过过瘾。

一位在京城工作生活多年的老同学说:他一回益阳下车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到原来过河渡口处月明楼斜对面的那个巷子口边上的米粉小店点上一份肉丝粉,放一大调羹剁辣椒,然后把碗底朝天连汤带水喝个精光才回家。后来月明楼没有了,小店没有了,寻了好多标有正宗益阳手工米粉的店子,但他总是说:不是那个味了。

一位移民加拿大的同学,一回来,就要寻刮凉粉吃,她说:我就好了建新里三角坪咯家小店里的刮凉粉,最正宗最地道,够味够辣,洽哒还想洽。喜欢它的晶莹剔透,喜欢它的清凉软糯,唆起来痛快。我说:刮凉粉现在还有啊,管饱,只要你喜欢。

她摇摇头:冇得那时的味了,吃起来不劲道。

真的不是那时的味吗?

因为习惯使然,舌尖上一经产生的的味觉依赖便经年不改,那些离开家乡无论走多远,无论尝过多少美食,无论离开多久,一回到家乡,便朝街头小巷子里的小摊小店里寻找当年的味道……

所有这些,一直是我们同学之间的话题,记忆里的美好……一晃经年,小巷里的小曲儿小吃食遗失在红尘烟火深处。

岁月的痕迹,温馨的回声

来到玉陵巷子,这条老街约有85米长,青石板的路面已被岁月磨砺成了光滑的平面,两边的木台楼阁早已苍老成暮霭的黄昏,没有了当年的烟火茂盛;因为旧城改造,修复明清古巷,拆迁后的老街早已人去楼空。还有那些断壁残垣无不诉说这一切都是时间给老街小巷增添的绉纹,岁月苍白了这里的一切。

不长的老街早没有了当年华美的盛装,只有这些不言不语落魄的柜台、门窗、店名、绣楼在泣诉岁月这把无情的刀,割断了他们的血脉,剔除了他们的骨肉,划开了他们的胸膛,还用绉纹捆上了老街,让他们憔悴成了木乃伊的模样。

那些曾经封闭的院门形同虚设,那些孤独的华堂涌入了无数的新户主,新搬进来的人打破了原有的禁忌和规矩,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目的,住到一起来了。

其实当年我从这里走过无数遍,记得那时到对河去走亲访友或玩,我都要穿过这条青石板巷子再走到渡口。青石板巷子它冬暖夏凉,夏天走过的时候还要特地打赤脚走一段,只为贪图青石板的凉浸,两边高高的封火墙又挡住了炎热的太阳;遮风挡雨的小巷子,成了众多抄近路、图舒服人的捷径,因为它的善解人意,便被人们的脚底打磨成了圆润光滑的模样。

我也曾在这些木楼里渡过无数的童年时光,特别是那些青石板上曾是我和我的同学、小伙伴们跳拉拉米(跳橡皮筋)、跳房子、憩凉喷泡子(聊天)的好处去。

还有那些从小巷深处传来的吆喝声,从没有远离过我们。不时从尘封的记忆里被唤醒:

干子豆腐脑,有香干子白干呐;一听这尖细又富有穿透力的声音,那位能干短发的中年母亲担着一大担深黑色的木桶便呈现在我面前:一头装的是豆腐脑,一头是白干子,还有一竹篮子香干子,一个罐头瓶子里装的是白糖,那是为路人准备恰热豆腐脑准备的,身前的一个黄包旧书包装的是绉巴巴的分分角角。

收潲水罗:一听这粗旷沙哑的声音,那位扎脚勒手的半老汉子,半白的头发,半弯的腰身,只要听到一句你倒了门前那桶潲水罗。他便把那户人家放在阶基上的潲水桶移到沟边,倒掉沥了一晚的清水,留下小半桶还可喂猪的潲水,说:一分钱、或二分钱。然后将钱放窗台或门边便可。

甜酒粑粑糯米浆哟:那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爷子,推着一部除了铃子不响全身都响的旧单车;车后座上扣着一对竹制或藤制的货篮,一边装着一大蒸钵甜酒,一边装有半篮子粑粑半篮子糯米浆。

只要他一到巷子里呟喝,便有大娘、新媳妇们拿着小钵大碗出门,这个要秤一碗甜酒,那个要点糯米浆,还有的捡几块粑粑,说是甜酒冲蛋恰哒活血的,冬天恰哒热身子,粑粑烤火时恰最解馋。

磨剪子啵---炝菜刀,不知是用河南话还是山东话或者其他外地话喊出来的,特别有韵味,而且因为现代京剧里《红灯记》的那一句经典台词:磨剪子啵---炝菜刀而闻名街头巷尾。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来上一句:磨剪子啵---炝菜刀。但人们最喜欢听的是奶声奶气的小孩子学上的那一句,只要他一出口,然后是一阵欢乐的笑声零落在小巷子上空。

这个声音不常有,但三月半年里便能听到,因此家家户户的菜刀剪子用上一段时间便要磨一磨了。

收荒货呢:鸡毛鸭毛长--头发、废铜烂铁---牙膏皮、书纸报纸---本子纸……这个声音不固定,有时苍老,有时铿锵,有时绵软,多数挑的是一担箩筐,也有拖板车的;但都能引得一帮小朋友、老人们围上来,把平日家里积攒地一些废品送到他的箩前车旁。或换得几分几角毛票,便欢天喜地地离开了。

如果是元宵、端午、七夕节、七月半、中秋、春节这些传统节日或祭奠日,家之户之团圆之际,小巷里便水泄不通,好多人家的饭桌子都架到天井里或地坪里,临街的还把桌子架到路灯下,大口吆喝,大口喝酒,推杯换盏,热闹辉煌。

犹记端午包棕子,上边娭姆喊要今朝子买点好糯米,晒一下红枣做馅准备包棕子过端午,下边翁妈讲明朝子我要买点棕叶子洗好备用。隔过节还有好多天,天井里又摆开大盆小盆,各家各户的堂客们围拢在一起,开始包棕子了。尖角的,方形的,还有学手子们包的不尖不方的圆筒棕子,挂在竹篙上,四邻八居开始评论,哪一挂棕子包得紧,哪一挂棕子是生手子包的,那得到表扬的便满面笑容,那评价不高的便红面低头不语……。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家伙们便嚷嚷:快点煮一锅恰啰。便有家长挥着沾满糯米的大手:只有你们咯些好恰佬饿牢里放出来的,只晓得要恰(吃)。先去做作业,包好哒会煮得你恰的。

当蛰虫吹响了夜曲,小孩们进入梦乡,灶上的大锅里正在咕咕地唱起了欢歌,一缕缕和着棕叶清香的白雾弥漫在大街小巷,化成甘露滋润着尘世的生活。

那些长调短唱无一不传递人间的真实生活,如果深探,也许能发现还含有一些生存的艰辛与苦楚。

三:时光酿深情,风雨铸灵魂

解说专业的彭国兴老师细细地述说他对老街的深情,老街小巷的一砖一瓦,一楼一台,一柱一石,彭老师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细雨清凉,老屋深沉。风雨中静谧的老街由一条条青石板巷子分开成一座座紧密相连而又由院墙深深地包裹着的院子。

我们穿过小巷,跟随彭老师来到一处正修复中的五进大楼堂里,从楼堂的布局、屋柱的更换、天井分干湿、阁楼的高低、窗口的朝向、亮瓦的安置、封火墙的作用,彭老师反复强调:为古城留下的文字,请作家们不要以讹传讹,一定要认真对待,辩明真伪。他指着‘楼永华堂’一块孤石碑上留下的不多信息说他反复揣摩研究,想从这四个字中找到更多的信息来证明此处楼堂要用什么命名才恰当。按照益阳老街上人的习惯,此屋不称为XX大院,而应该称为某某华堂或某某堂。对于这些历史的渊远和学术上的用词彭老师的严谨慎重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细看这大宅子,仅以砖、木、石为材料,不用一颗铁钉。空气里弥漫一股淡淡的桐油味和烟火香。对,湖南盛产桐油,新安二化商品在这流转,益阳这码头便有了许多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江南水乡的房屋用的木柱木板都是以桐油作保护,防水防腐,坚固古朴,经久耐用,数百年后仍然屹立,离不开桐油的作用。便是年代久远,岁月将木头浸染为黑色,但仍不失当年的风貌。

那些密布在每一个木门窗上细腻精致的雕刻使古老的房屋愈显文化底蕴和诗意盎然。

我们参观的正是重新修复中的楼永华堂,这幢历经风雨浸淫的深院老宅里的雕梁画栋、曲折回廊,精致窗棂、格扇,精巧的门雕与栏杆,飞檐翘角展翅欲飞,脊饰庄严绚丽的冠冕,照壁、家具均饰有龙游凤翔、云纹动物图案,生灵活现,古香古色,堪称一绝。便是黑暗中,它们依然不失光彩,或明或暗里,借一丝余光便可窥见一斑。

我和卓老师、静瓶、国军三人一起来到了小阁楼参观。

阁楼空空,黝黑黝黑的房间仅开了一个小小的窗口,纵是窗口再小,也留不住寒雨夜来风,岁月藏起的一个个旧梦。暗淡了灯光丽影,远去了琴瑟和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在世道红尘,荒芜在六道轮回。

老宅子窗户高而小,窗栏先用木方为骨作衬,再用泥浆粉饰。房子四周飞檐翘角。布局紧凑,宽敞得体,功能齐全。屋前为店或为堂,后为居所,这种宜商宜居的房子就是老街古巷以往商贸经济的繁荣实物见证吧。

走进大木楼的阁楼下边小厢房里,精致细腻的设计每处细节无不体现出设计者的匠心巧运,周到精密。最令人难忘的是灶屋里边那一排排陶罐瓦坛,那些外婆菜、妈妈菜都能勾起舌头的涟漪,唤醒淡去的乡愁。

益阳老街古巷最吸引人的,就是这一米见宽青石板两边临街巷间的大大小小的木楼房屋,每一幢楼房就是一个民俗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浏览,仿佛在翻阅一部卷帙浩繁的古镇历史。一个个博物馆就是老街古巷留给我们的一本本线装书,散发着陈年墨香,飘荡着岁月回音。这些修复的旧楼老屋还原历史深处先人的浪漫与孤独,每段历史,都散发着独特的荷尔蒙,吸引着他的粉丝前来谒拜。

彭老师指着那顶华丽的大轿说起了它的故事。那是从一位安化古董收藏爱好者手里转来的宝贝,它并非寻常成百姓可坐的轿子,而是一顶官轿,顶盖的层数和的色彩彰显房子主人的官位等级。若想一睹芳华,不如亲自来看一看罗。

话说中,同行的美女作家便婷婷娉娉地要与大轿合个影,圆个坐轿美梦了。

四:望老街前景,旧貌换新颜

走走停停,看看拍拍,把三条古巷从头至尾又转了一遍。每一次来都有新的感叹,每一次来都有新的收获。

但每一次走过路过,从没有深究过这些木头石头,这些不能说话的房子墙壁,关于它们的长短大小、高低厚薄,这块石头为何要这么打磨?那块木头为何要那么安装?天井为何要分干湿?小姐姐为何只能住阁楼?当家大爷为何要深居后庭大院?封火墙为何采用的是国内罕见的拱券撑墙模式?当彭老师一一解说之后,才明白它们竟蕴涵着这么多人类的生活痕迹,人类的生存密码,甚至于还有人类的隐私和秘密。

咀嚼着这些陈年旧事,漫步于老街,听妙龄女子高跟皮鞋笃笃作响的敲打着青石板路,看身着青花瓷花色旗袍撑着油纸伞的女子在古巷里袅娜前行,翩翩若鸿。你便如同聆听到了历史的回音,滋生出觅幽寻雅的墨客意境。

品尝这些苍老的记忆,漫步于小巷,看到清明古巷改造复建蓝图,你会感到你与年轻的老街越来越近,设计现代栉次鳞比的大小店铺,时尚典雅的休闲场所告诉你未来古巷的繁荣,与现代文明接轨的老街又焕发新的生机。

感受了昔日的繁华,漫步于老街,浏观复活的古巷,似看到步履蹒跚的老人,跳跳蹦蹦的小儿徜徉在休闲区域,享受生活的馈赠。留连其间,你会感到老街与现代文明越来越近,小巷少了几分浮华与虚荣,多了几分稳重与单纯,心灵也因此而得到沉淀与净化,与老街一起融入在历史的时空。

古巷风光惹人痴,老街处处都有诗。

相逢如梦,暗香沁暖。蒹葭苍苍,山水益阳。好生期待我们益阳这座千年不改名的老城,有三百年传承的明清古巷,再焕青春。古街新修复旧貌,重现昔日之繁华!

王排简介:

湖南省网协会员,湖南省寓言童话研究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红网论坛专栏作者,湖南益阳市资阳作协会员。

2020,11,8

编辑:邓骄旭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