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磊 田野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强调“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贯彻这一要求,我省应着力打造多区域创新引擎,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
聚合优势资源,以“一省多域”模式建设创新强省。目前,我省科技创新主要集中于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正在启动建设。破解我省各区域间科技创新发展不平衡问题,一是要建立科技创新的高效联动对接机制。由政府主导成立各区域工作小组,确立对接机制并明确各自职责,推动形成多区域协同创新合力,提升我省创新布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二是健全区域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通过组建科创联盟,建立全省科技创新“共同体”,强化创新园区合作交流、科创产业互助,实现创新平台、数据和设备的共享共建;三是建设全省各区域科技创新要素流动机制。以岳麓山大科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为平台推进全省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深入实施湖南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做好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加强区域之间人才交流沟通。
壮大创新主体,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为依托建设创新基地。强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三大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推进我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实验室建设。一是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健全高校科创机制,提升高校内部和高校间科研组织能力,打通科研壁垒。对重大原创性科研项目、前沿性技术研究等实行“弹性管理”,避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改革高校科研组织模式,集中优势人才创建高水平科研团队;二是支持科研机构建设。大力支持中央在湘科研院所以及各市、州属科研机构对重点领域、急需领域展开科研攻关,推动具有优势技术的科研院所市场化转型,同时引进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跨区域研发机构;三是提升企业和产品创新品质。企业应积极提高创新投入、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科技创新合作,通过创新赋予产品高品质、形成核心竞争力。
聚焦新兴技术,加快布局发展“新基建”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依托新兴技术聚合,既可直接形成新兴产业,也可为传统产业发展赋能。一是聚焦重大生物科技研究,提升应急服务支撑能力。重点开展与新冠肺炎疫情、重大传染疾病相关的治疗方法、药物研发、医疗设备、智能诊疗等方面技术攻关,促进医药领域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形成科学完备的应急支撑体系;二是聚焦科技前沿技术,加快全省“新基建”布局。准确把握“新基建”科技内涵和发展规律,充分考虑产业配套和应用需求,合理布局全省各地“新基建”,避免盲目上马、造成资源浪费;三是聚焦省内支柱产业创新主攻方向,稳抓“新基建”契机。结合我省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建设以5G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工业物联网技术等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打造具有湖湘特色场景的智慧区域。
优化创新环境,促进创新资源高效流动与合理分配。一是深化科技体制供给侧改革。探索建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机制和模式,进一步激发科创人员的积极性。加快完善创新成果使用和成果转化机制,坚持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持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建立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二是强化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依托我省丰富的创新资源,在各区域设立企业创新孵化平台、科学城,加快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全链条服务体系;三是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对于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应给予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
推动成果转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拓全省各区域发展新极。一是加强对创新成果转化的管理。建立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专门机构,组建市场、技术、法律“三维一体”的科研成果转化队伍,打通技术和产业之间的壁垒;二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实现创新成果转化收益最大化。允许成果转化管理团队参与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合理分配科研转化比例,对科研成果进行不同类别、不同时效、不同层次的有效转化;三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的资源整合、协调引导功能,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更加顺畅、高效的服务。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编辑:邓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