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株洲日报》头版
打造中非经贸株洲陆港,建设“一带一路”对非合作战略重要支点城市,发挥产业优势精准对接非洲发展需求……近年来,株洲积极把握历史机遇,对非经贸往来呈现强劲增长态势。
如何在中非经贸深度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展现更大作为?今年初,市政协组成课题组,深入查找我市面临的瓶颈短板,寻找解决路径。近日,市政协就此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邀请政协委员、企业代表、市直部门负责人等齐聚一堂共话发展。深度协商议政中,藏着株洲对非贸易的短板与机遇。
深入调查研究
对非贸易高速增长背后的隐忧
今年上半年,株洲对非贸易额为6.5亿元,同比增长115.7%。但亮眼的数据背后,却潜藏着结构性忧虑。
“区位优势有待进一步强化;对非贸易总量偏小、占比低、结构不优;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调研报告中,市政协直指问题关键。
物流通道“通而不畅”。我市拥有全国首个以对非为特色的国际物流大动脉——湘粤非铁海联运通道,但在株洲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协同的过程中,存在信息不畅、货物到港处理不及时等问题。同时,高端物流人才短缺、物流创新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
产业出海“单兵作战”。轨道交通、新能源产品表现抢眼,但总体来看,我市对非贸易总量仅占全省的2.2%,且结构单一,中小企业参与度低。“中小企业普遍对开拓非洲市场心存顾虑,担心风险高、回报周期长。”调研组发现,许多企业仍停留在产品出口阶段,且高度依赖中间商。
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非洲国家外汇短缺、汇率波动大,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风险高的困境。调研显示,我市企业在涉外诉讼能力上明显不足,“重市场开拓、轻风险防控”倾向普遍存在,涉外法律、金融支撑等配套服务亟待加强。
委员“把脉开方”
营造更优的对外开放发展生态
根据一线调研情况,市政协委员们深入研讨,提出了系统化解决方案。
推动陆港升级,从“通道”到“枢纽”。市政协委员徐丽建议,推动B保中心升级为综合保税区,集成跨境电商、大宗商品交易等功能,积极推动中非经贸陆港上升为国家战略平台,将株洲陆港从“物流通道”升级为“综合枢纽”。
推动产业“集群出海”,从“卖产品”到“输出生态”。“从提供单一轨道交通装备,转型为能为非洲交通与能源领域提供涵盖装备制造、核心技术、系统集成、投融资、建设运维、技术标准输出及人才培养(产学研训)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者。”市政协委员王秋华建议,发挥株洲多元的企业集群优势,从“单一装备出口”向“综合解决方案”升级。
加强法律与金融双支撑,筑牢风险“防火墙”。“部分企业对国际贸易规则缺乏了解,导致在合同签订、货物检验、争议解决条款设计上存在漏洞。在出现问题后,依赖传统诉讼渠道,维权成本高。”市政协委员尹强建议,打造涉外纠纷解决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纠纷解决服务。同时,构建涉外法律支援体系,强化风险预警与信息共享,努力帮助企业降低风险。政协委员方芳则建议,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推广“出口信保+融资”模式,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设立“中非陶瓷产业合作中心”,推动醴陵陶瓷从贴牌代工向品牌输出转型;发挥株洲职教优势,打造中非人才培训品牌……协商中,委员们还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建议。
部门“接招”落实
以务实举措持续助推中非合作升级
委员们精准建言,得到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
“认真吸纳政协委员的宝贵意见,深入开展对外开放提效年活动,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奋力打造“一港(中非经贸陆港)、一园(保税维修产业园)、一区(综合保税区)”,推动我市对非经贸合作全面升级。
市城发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市正在推动湘粤非通道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计划年内开行班列600列以上,实现从株洲到非洲“门到门、端到端”全程物流服务,并依托株洲产业优势,建设中非商品交易中心,分批开发服饰、商品车、钽铌矿等交易集散中心。
株洲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主动对接湘粤非铁海联运智慧物流枢纽建设,推动海关监管系统与陆港信息平台深度融合,同时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持续深化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
编辑:郭青燕
 
					
				
 标准
	
						
						标准
							 
	    				
	    				
							 
	    				
						
							 
	    				
						
							 A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