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公共文化服务先进经验 助力文旅融合产业发展

  8月19日至23日,天元区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在区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袁丽凡带领下,率本专委会委员工作室部分委员,赴合肥就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及推动传统文化更新等方面开展学习考察。

  学习考察组首先来到合肥市包河区。包河区位于合肥市主城区东南,居八百里巢湖之滨,是省行政中心所在地,也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版图中心,坐拥“全省十大场馆”,拥有包公园、贡街、合柴•1972等历史与现代文化名片。

  据了解,包河区现在有1个区文化馆、1个区图书馆,1个乙级中型剧院,11个街镇级综合文化站、2个大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95个社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6个公共文化空间,34个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全区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0.1平方米,基本实现区—街镇—村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此外,包河区文化馆评为“长三角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区图书馆荣获“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区文化馆、区图书馆服务绩效在全省免费开放综合评比中均获第一名。

  8月20日,考察组一行来到包河区文化馆、图书馆所在的文化艺术中心,进行实地学习考察。

  包河区文化艺术中心(包含区文化馆和区图书馆)位于望湖西路和望湖中路交口,于2017年10月启动建设,2019年12月23日正式对外运营,为四层单体建筑,总面积8158平方米。一层设有总服务台、学习强国线下体验区、展览展示区、数字体验区、24H自助阅读区;二层设有低幼阅览室、青少年阅览室、报刊阅览区、视障阅览室、读者活动室、多功能报告厅;三层设有综合阅览区、非遗展厅、书画摄影展厅、电子阅览室、典藏室;四层为群众文化区域,含舞蹈、声乐、器乐、美术、书画等文化艺术培训、排练、创作区域。

  难能可贵的是,包河区图书馆还开设有盲文图书室,馆藏盲文书籍1000多册,为视障群众借阅提供方便。据了解,为方便视障群众阅读,包河区图书馆特意和上级盲文图书馆共建了这间盲文图书室,为视障群众提供阅读服务。这间阅览室,引得学习考察的委员们惊叹不已,一个区级图书馆不仅有专门的盲文借阅室,还馆藏丰富。

  区文化馆培育高品质群众文艺团队十余支,打造“青年文化夜市”品牌被安徽省委宣传部列为创新案例。中宣部、文旅部、国家图书馆等领导先后调研两馆,均给予充分肯定。区两馆先后获评安徽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长三角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长三角市民终身学习基地等,日均入馆认识2000人次。文化馆积极融入省市文艺团体下基层服务,参加文艺调演、新春文化庙会等文化活动,为品质包河的群文艺术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助力。文化馆各类功能空间齐全,设立文化名家工作室,组建10余人的专家团队和近200人的文化辅导员、文化志愿者队伍下沉一线开展指导。学习考察中,恰逢区男子老年模特队正在排练,干练的黑色T恤衫,红艳艳的舞扇、整齐的步伐,走出了夕阳红的威武气势。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们正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孩子们提供文化辅导。

  长江180艺术街区位于合肥市瑶海区长江东路180号,是一处以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综合性文创园区。该街区围绕“市民娱乐休闲中心”“工业历史记忆及地方特色体验中心”“文化创意产业驱动中心”三个核心,打造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创产业集聚区:文化教育培训区可以为市民提供各类文化课程和技能培训,文创时尚产品消费区汇聚各类文创产品,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区为企业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机车文化展示体验区展示机车文化、提供互动体验,餐饮休闲娱乐区汇聚了各类美食,特色市集活动区举办各类市集活动。

  在瑶海区,考察组有幸参观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山铁字”和“葫芦烙画”工作室。

  吴山铁字始创于明末清初的康熙年间,因起源于合肥吴山镇,俗称“吴山铁字”,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2008年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主要特点是以锤代笔、以铁代墨、敲铁成字,通过30多道工序制作完成。葫芦烙画一般选材为亚腰葫芦、蝈蝈葫芦、酒葫芦等,其作品造型优美、古朴典雅,画面形象生动、细腻传神,属烙画中的精品。郑小良作为非遗项目葫芦烙画传承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

  委员们看到艺术大师们的作品,双眼神采熠熠,围着艺术大师详细询问制作工艺等相关问题,开心得和艺术大师合影留恋。

  考察组还到渡江战役纪念馆、烈士陵园瞻仰烈士英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编辑:龚寻芳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