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文史研究会赴株洲开展文化考察

  为深挖湖湘文化历史内涵,提升文史研究学术水平,6月17日,醴陵市政协副主席雷向军率领文教卫体和文史委、文史研究会骨干成员赴株洲市开展文化考察活动。先后探访《湖湘古甓实物与拓片展》及民间粮食文化陈列馆,在古砖残片与农耕遗存中触摸历史肌理,感悟文明传承的力量。

  在株洲东阳书院,《湖湘古甓实物与拓片展》犹如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缓缓铺展在众人眼前。此次展览由茶陵的李育新精心策划,武冈的李辉盛倾心辑注,益阳的鲁新民匠心拓制,宁乡的吴文武挥毫书丹,共同呈现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展出的120余件古砖珍品,仿佛时间的密码,每一块都镌刻着独一无二的印记:有的铭记着工匠的姓名与窑厂的标识,见证了古代严苛的质量追溯制度;有的则刻有“洪武”、“同治”等年号,成为断代研究的重要依据;更有吉祥祝语与纪事铭文,生动勾勒出古人的生活图景与精神追求。会员们轻轻摩挲着砖面那斑驳的纹路,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与历史长河中的建造者、使用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随后,考察组一行来到渌口老街的民间粮食文化陈列馆。推开米厂旧址斑驳的木门,一股陈年谷仓气息铺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到此间方知温饱来之不易,看今朝应慰富强当下可期”的对联,引人深思。

  在粮食文化展厅内,民间收藏家李辉盛倾30年心血珍藏着6000余件粮食史料、70幅农耕书画与12副名人画像,构建起一个庞大的文化宝库。21个主题展区如稻穗般串联起中华文明的农耕记忆。从明代垦荒赋税竹简褶皱间可以窥见先民的艰辛,在清代义仓契约墨迹里,能感受到岁月的沧桑;竹砻磨残留的谷粒、民国米桶渗透的油亮,都在无声诉说着粮食生产的烟火往事。泛黄的旧粮票在灯光下泛着麦秸般的暖光,将参观者带回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记忆。

  行至二、三楼民俗博物馆,数万件生活藏品构成的文化长廊令人叹为观止,每一件藏品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引发会员们对民俗文化传承路径的热烈探讨。“这些藏品不仅是物质遗存,更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文史研究会会员不禁感慨道。

  考察结束,会员们满载收获与思考。古砖上的刻痕、粮票里的岁月、民俗物件中的温度,无不印证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家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更凝聚起文史研究的团队力量。醴陵市文史研究会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耕本土文化研究,让湖湘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作者:肖晓菲 林德建    编辑:郑望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