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追踪|解码大课间“方寸之间”的运动智慧

  

   “叮铃铃”,下课铃声响起,岳塘区火炬学校2303班教室里突然响起奇妙动感的韵律。原本伏案疾书的孩子们瞬间挺直腰背,双手在课桌上敲打出轻快的节奏,脚下仿佛装了弹簧般轻轻跃动。这充满活力的场景,正是政协委员章佩等人《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大课间开展课桌舞活动》提案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

  火炬学校2303班学生在跳课桌舞。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课间体育锻炼对于增强他们的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章佩委员是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一次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走访调研中,他发现,很多学校大课间体育锻炼存在问题。于是,一份凝结教育工作者深沉关切的提案,直指湘潭市中小学大课间活动的三大痛点:场地桎梏、器材短缺、形式僵化。更令人担忧的是,传统体育活动对“Z世代”吸引力持续下降,甚至有学生坦言“做操不如刷题有趣”。

  “课桌舞动作简单易学,节奏感强,不受场地限制,形式新颖活泼,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章佩委员联合丁金龙、王小旺等7名政协委员提交的提案,迅速得到教育、文旅广体部门的共振回应。

  “提案精准聚焦‘双减’背景下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求,为我们进一步丰富校园体育艺术活动形式提供了重要参考。”市教育局以“组合拳”破题:下发《全市中小学魅力大课间评选活动的通知》,设立室内组赛道,持续推进“阳光大课间”活动提质增效,构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体育美育新格局;联合高校体育、舞蹈、艺术专业师生等开展志愿帮扶,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提供师资支持,确保活动覆盖城乡。

  在市文旅广体局的助力下,本土元素正悄然浸润校园律动。该局在中小学大课间课桌舞推进的过程中,积极融入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青山唢呐、省级非遗项目花鼓戏等非遗元素,结合每年开展的“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非遗民俗校园展演”等活动,让传统文化在课桌方寸间焕发新生,也让孩子们在挥洒汗水的同时,在心中播撒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如今,课桌舞已成为湘潭校园独特的风景线。湘机中学在雨天组织学生在教室内进行课间操活动。云龙中学则将音乐、体操融入大课间,采用学生喜爱的曲目编排课间舞。“全校统一的室内操歌曲为‘五星红旗飘扬银河间’,将体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合。”火炬学校校长说。“每当大家整齐划一跳起课桌舞,全班同学齐唱‘少年有志,强国有我’,我就感觉自己特别棒。”火炬学校二年级学生周米豆说。她和同学宋子墨、佘锦成还悄悄地发展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为课桌舞的“粉丝”。

  在这场静悄悄的变革中,教师群体也在悄然成长。“学生年龄段不同,曲风就不同,内容得奋发向上,节奏要动感明快。”火炬学校教师杨水平说:“编排课桌舞的过程,其实是跨学科融合的大课堂,既要懂音乐节奏,又要通运动科学,还要会讲红色故事。”这种跨界融合,正在重塑新时代教师的素养图谱。

  站在操场边看孩子们随乐起舞,章佩委员的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我们种下的不只是运动的种子,更是美的种子、文化的种子。”这或许就是政协委员履职最美的模样——在孩子们的笑靥里,看见美好的未来。

  文字来源:湘潭日报·新湘潭客户端  陈静

  视频来源:市政协办宣传信息科

   编辑:王燕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