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追踪|界别提案“秸”尽所能 全市多方协同破解“焚烧难”

  “秸秆就地种蘑菇,40天左右出菇,产期可直到来年5月。”在湘潭县河口镇双板桥村,73岁的冯德明老人正在观察以秸秆为基料,种植食用菌赤松茸的情况。秸秆种蘑菇不仅让秸秆处理难题有了“新解法”,还能给村民提供生态营养好食材、帮村民环保增收。

  湘潭县利用秸秆种蘑菇。

  此外,湖南省研发并推广了秸秆快腐还田、“秸—饲—肥”“秸—菌—肥”等多元利用技术。谁能想到,曾经让干部头疼、群众无奈的“秸秆焚烧”,如今成了大家抢着要的“绿色财富”。

  市政协环境资源界别委员在晓塘中路调研秸秆焚烧情况。

  这份变化的背后,离不开谭建洪、谭向、许国兵等市政协环境资源界别委员提交的《促进秸秆综合利用 助推大气质量改善》提案推动。

  从去年9月份开始,市政协环境资源界别委员联合相关部门,前往湘潭县、湘乡、韶山、雨湖、岳塘等县市区,深入田间地头、收储仓库、菌菇基地和饲料厂,围绕秸秆“离田难、利用难、监管难”展开密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秸秆焚烧屡禁不止,根子在“利用出口不畅、政策激励不足、法规支撑缺位”。

  带着问题清单,市政协环境资源界别委员在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期间提交了《促进秸秆综合利用 助推大气质量改善》的集体提案,提出“创新秸秆综合利用方式,积极推动秸秆粉碎、秸秆堆肥举措,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湘潭市大气污染防治若干规定》等相关立法进程,使秸秆焚烧监督管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等建议,并全程参与了全省市州首部大气环境地方立法——《湘潭市大气污染防治若干规定(草案)》的早期调研、协商和听证。

  市政协环境资源界别委员在岳塘区双马街道法华村调研。

  提案激起多方联动。《促进秸秆综合利用 助推大气质量改善》提案不仅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也迅速得到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湘潭县人民政府、韶山市人民政府、湘乡市人民政府、雨湖区人民政府、岳塘区人民政府的共振回应。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坚持“以用促禁”和“以禁促用”相结合,建立了湘潭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攻坚“1+6”工作机制,将工作写入市委一号文件,对工作进行定期调度。

  市农业农村局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建成年收储能力超过10万吨的收储运体系仓储库房和加工厂房,添置各类秸秆打捆、转运、加工设备500多台套,并同步出台《湘潭市支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若干措施》,对秸秆综合利用主体给予政策支持,对违规焚烧主体实行涉农项目“一票否决”。

  市生态环境局牵头推进《湘潭市大气污染防治若干规定》立法,重新划定禁烧区、高管控区,依托卫星遥感、无人机、铁塔视频构建“天地人”立体巡查体系,火点预警信息同比下降八成。

  湘潭县人民政府将48万吨年秸秆资源纳入“县—乡—村—秸秆经纪人”四级秸秆收储网络,挖掘“深耕一亩地”稻草种菇潜力,带动全县万余户农民开展赤松茸稻草露天栽培。

  湘乡市人民政府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推广草制品加工、生物质颗粒燃料加工等适宜的综合利用技术,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88%以上。

  韶山市人民政府和雨湖区人民政府坚持培训+宣传+巡查三线并进——加强秸秆禁烧及秸秆综合利用宣传培训,发放相关宣传资料,在双抢、秋收期间明查暗访,开展秸秆禁烧巡查。

  岳塘区人民政府因地制宜推广有机肥生产、食用菌基料利用等适宜的综合利用技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从“一把火”到“一把菌”,从“烟雾锁城”到“清香盈野”,湘潭通过即将出台的《湘潭市大气污染防治若干规定》这一关键立法保障,结合日益完善的秸秆收储运体系和多元化的综合利用网络,正织就一条生态与效益共赢的秸秆治理新路。这份田间地头的“绿色财富”,既源自委员们“秸”尽所能的智慧与担当,更映照着政协提案推动下,一城协同、合力解题的为民温度与治理力量。

  来源:市政协办宣传信息科

   编辑:王燕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