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的土地如何创造100%的价值?湘潭政协为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建设献良策

  38%的土地如何创造100%的价值?

  湘潭政协为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建设献良策

  一场专题协商会,揭开湘江科学城建设中湘潭片区的突围之道。

  在湘江科学城153.65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中,湘潭片区占据了58.35平方公里,相当于总面积的38%。这片土地如何发挥百分之百的效能?9月24日,湘潭市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开展了“举全市之力,加快推动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建设”专题协商,政协委员们用一场“头脑风暴”给出了精彩答案。

  精准把脉——

  问题导向找症结

  湘江科学城是湖南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核心载体之一,也是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在湖南的重要落地平台。湘潭片区作为湘江科学城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建设成效直接关系全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目标的实现。

  今年,市政协将“举全市之力,加快推动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建设”列为2025年议政性常委会专题调研协商课题。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市政协课题组在调研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建设“五大发展痛点”:战略站位不高、产业发展偏弱、科教协同不强、数实融合滞后、体制机制掣肘。

  调研数据显示,尽管湘潭片区拥有显著优势:科教资源丰富,以不足全省5%的人口承载全省16.3%的大学生;土地储备优势突出,拥有长株潭城市群可连片开发的5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红色文化赋能,成为吸引人才和项目的独特磁场。但发展效能尚未完全释放。

  委员建言献策。

  省政府参事、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尹向东委员指出关键问题:“湘江科学城长沙片区与湘潭片区是湘江科学城的‘一体两片’,既有定位与差异化发展问题,也有融合发展、跨界协同问题。长沙片区做基础研究,湘潭片区就要做应用转化;长沙片区聚焦从0到1,湘潭片区就要专注从1到10。但目前这种互补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开出良方——

  创新建言谋突破

  直击痛点,委员们提出的“金点子”,让很多问题有了具体解决方案。

  低空经济如何起飞?李海海委员建议,依托湘江科学城科研资源,建设低空飞行器研发与试验平台,重点突破飞控系统、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率先在物流运输、城市巡检、应急救援、医疗急送等领域布局低空经济应用,建设示范场景,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湘潭模式”。

  科技成果如何转化?黄艺委员提出,实施“中试基地孵化计划”:打造“湖南省汽车动力总成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湖南省微创介入手术设备及耗材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

  金融活水如何灌溉?熊文娟委员建议,扩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2至3亿元,推行“见贷即补”模式,提高科技型企业融资成功率。

  李亮华委员、黄牛武委员则在发展人工智能、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矩阵方面提出真知灼见。

  部门负责人回应委员提问。

  在互动交流环节,部门负责人面对委员提问,积极回应。市科技局承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支撑,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市工信局提出“六位一体”组合拳,将科教与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势;市发改委表示将建立审批协同机制,压缩审批时限。

  凝聚共识——

  协同发力向未来

  议政性常委会最终审议通过了关于“勇担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先锋 加快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建设”的建议案(草案),明确湘潭片区三大定位:全球重要的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与医疗器械创新基地,全国低空经济和深海装备产业策源地,中部地区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集聚区。

  委员们建议建立“两年奠基、五年成势、十年成峰”的发展坐标,推动原创成果产出和国际化应用双轮驱动。湘潭经开区作为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项目承载主阵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将聚焦“两主一特”产业生态,围绕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搭建产业链团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平台聚商、服务留商、生态育商”的良性循环。

  会议凝聚了强烈共识:38%的土地要发挥100%的效能,需要100%的努力。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的建设,需要汇聚各方合力,才能越走越宽广。委员们表示,将继续关注湘江科学城建设,通过提案、调研、监督等多种形式,为这片创新热土的发展贡献更多政协智慧和力量。

  来源:湘潭日报·新湘潭客户端  陈静

   编辑:王燕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