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集萃| 花石镇盐埠村黄家祠堂,八路军南下支队的那些往事

  政协文史,汇聚了广大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亲历、亲见、亲闻的珍贵史料,是城市记忆的宝库,也是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载体。

  为活化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湘潭市政协特开设 “文史集萃” 专栏。本专栏将精心遴选、转载优秀文史资料精华,聚焦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与时代风貌,力求真实生动,鉴往知来,从这些历史片段中汲取智慧力量,传承城市文脉,服务当下发展。

  南下支队司令部旧址。(资料图 罗韬 摄)

  铁血南征铸丰碑

  八路军南下支队湘潭纪事

  吴珊 俞欣彤

  在湘潭县花石镇盐埠村井湾组,有一座主体已毁坏但依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司令部旧址(黄家祠堂)。那仅存的一道青砖墙,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引领我们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烽火岁月。

  关于南下支队的故事,当地村民黄克成老人颇有发言权。这并不是因为遗址纪念碑离他家最近,而是因为他的叔叔就是当年参与对接部队的地下党员黄纲渭。

  “他们爱护祠堂古迹,对百姓秋毫无犯,与群众打成一片。”黄克成说,驻扎官兵们除了组织民训、守护一方之外,还走门串户帮助贫困户,收割打场、车水晒谷、赠予物资等都是常事。当地一名女孩生巨型疔疮,司令部组织医护人员对其进行手术治疗,分文未取,令人感动。

  短短14天,古老的黄氏宗祠,见证了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甘洒热血的爱国情怀,记录了湘潭人守护家国的英勇故事,也留下了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

  80年来,这段故事非但没有被岁月侵蚀,反而栉风沐雨历久弥新,络绎不绝前来观瞻的党员、干部、群众、学生就是最好的证明。“黎民幸福忆先锋,华夏振兴有后人”,黄克成经常义务为大家介绍情况,他有感而发,将这一幕幕写进了诗句里,成为另一种见证。

  南下支队司令部旧址。(资料图 罗韬 摄)

  万里南征:挺进敌后的战略抉择

  1944年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迎来转折。欧洲战场上,纳粹德国节节败退;太平洋战场,盟军攻势如虹。然而在中国,日军为挽回败局,发动豫湘桂战役,长沙、衡阳相继沦陷,湖南危如累卵。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决定以八路军三五九旅为主力组建南下支队,由王震、王首道率领,挺进湘粤边境,与东江纵队会合,建立五岭抗日根据地,为战略反攻埋下火种。

  南下支队从延安出发时,仅携带轻武器和少量干粮,穿越日伪封锁线百余次,徒步跨越陕西、河南、湖北三省,于1945年3月进入湖南平江。为迷惑敌人,部队改称“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沿途发动群众,宣传抗日主张。湘潭地下党员张春林、刘资生奉命北上接应,两人扮作商贩,穿越日占区层层关卡,终于在湖北通城与南下支队汇合。“见到王震司令员时,他握着我们的手说:‘湖南父老的期盼,我们一刻不敢忘’。”张春林在回忆录中写道。

  盐埠休整:军民鱼水情深

  1945年7月29日,南下支队主力迂回进入湘潭县境。为避开日军重兵把守的湘潭城区,部队在向导带领下,冒雨夜行于山间小道。30日凌晨,当队伍抵达石潭镇时,镇上百姓起初紧闭门户,直到发现这支军队秋毫无犯——战士借门板必先征得老百姓同意,买米买菜照价付钱,甚至打碎一只碗也要悄悄赔偿。

  8月1日,部队在射埠召开建军18周年纪念大会。王震站在山坡上激昂地说:“过去中国有各式各样的军队,就是没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军队。24年前中国产生了共产党,她是决心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但是那时候,我们党手里没有军队,革命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后来我们总结了血的教训,要闹革命,手里不能没有枪杆子和刀把子,不能没有军人。‘八一’枪声一响,一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而战的军队诞生了。今天我们要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国人民。我们这支军队还要继续发展壮大,为担负起南下的光荣任务而奋斗。”次日,部队进驻盐埠休整。黄家湾村民黄光悦正车水抗旱, 王震见状二话不说跳上水车帮忙,得知其妹黄友莲重病无钱医治,立即派军医救治。“军医守了三天,妹妹退烧了,王司令还留下半袋小米。”黄光悦含泪说道。

  休整期间,南下支队与中共湖南省工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湘中地委,并留下徐国贤率领的第四支队300余人,联合当地游击队开展敌后斗争。盐埠河滩上,战士们演话剧、贴标语,宣传《论联合政府》的主张。教师熊希岳获赠一本《论联合政府》,如获至宝,用《唐诗三百首》封面伪装珍藏至解放。

  南下支队司令部旧址。(资料图 罗韬 摄)

  巧渡湘江:地下党的生死护送

  1945年8月5日,主力部队继续南征。7日夜,队伍抵达湘江龙船港渡口。日军在江岸设防严密,渡船早已被收缴。危急关头,湘潭县工委组织马扬德游击队连夜搜集船只,并派熟悉水性的队员引路。那晚暴雨如注,他们摸黑划船,王震亲自在岸边指挥,整整一夜未合眼。至8日凌晨,部队全部渡江,未损一兵一卒。

  与此同时,留在湘潭的四支队整编张鹏飞、马扬德两支地方武装,成立“湘粤赣人民抗日自卫军”,在石潭坝、盐埠一带袭扰日军据点。8月14日,四支队奉命南下与主力会合。临行前,彭德怀侄儿彭起超等数十名湘潭青年毅然参军。马扬德率游击队护送部队至衡山石湾,徐国贤亲手将缴获的日军手枪赠予他:“湘潭百姓的恩情,八路军永志不忘!”

  北返与丰碑:历史转折中的使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南下支队奉命北返,湘潭人民含泪相送。短短十余天,这支队伍以严明的纪律、英勇的战斗和赤诚的爱民之心,赢得了百姓的信任。老百姓直呼:“他们来了,天就亮了!”

  2016年8月1日,在黄家祠堂旧址附近,湘潭市、湘潭县两级党委、政府立下“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南下支队司令部遗址”纪念碑。如今,盐埠黄氏公祠仍保留着南下支队的标语,石潭镇的老人常向子孙讲述八路军赔碗的故事。这段历史不仅铭刻在湘潭的山川大地上,更昭示着一个真理:民心所向,即胜利之源。正如王震在布告中所誓:“一致联合对敌,展开民族斗争!”这声音穿越时空,至今回响。

  来源:湖湘源

   编辑:王燕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