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湖区伍家花园老铁生态农庄的预制菜生产厂房内,湘潭特色菜品外婆菜经过预制,装袋,运输,分销到全国20多个省市。“今年和去年差不多,每天生产3万包,产值近1亿元。”老铁农庄总经理罗治国介绍,公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大类45个品种的预制菜,占到公司主营业务的70%。
“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国内预制菜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乘着‘做优一桌湖南饭’的东风,湘菜预制菜产业迎来新的风口。”9月21日,在老铁农庄调研的市政协委员陈衍章说。
源起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今年市政协两个议政性常委会专题协商课题之一。在这次课题调研中,致公党界的委员围绕“强化政策引领,做大预制菜产业蛋糕”主题,进行广泛调研。
“何为预制菜?”市政协委员谢姣介绍,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对预制菜的定义是: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或预烹调(如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
“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预制菜迎来新的风口。”陈衍章说,据财经专家预测,未来3至5年,国内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万亿元,产业发展进入高速赛道。
在湘潭,预制菜产业已悄然起步。
“2003年非典,公司转型,研发预制菜,2005年在湘潭建厂,2007年在长沙建厂,目前拥有外婆菜、卤菜、腊制品三大类45个品种,产品销往全国。”罗治国说,从最初每天生产1000包,到现在每天达到3万包,老铁生态农庄的预制菜产量在逐年增加,其中外婆菜销量位居全省前列。
目前,湘潭多家企业在尝试开拓湘菜预制菜市场,毛细扣肉、毛氏红烧肉、湘乡蛋卷、外婆菜等湘潭特色菜品均已在市场上拥有较好的口碑。
“做优一桌湘潭饭”是做大湘菜预制菜蛋糕的重大利好。
为响应“稳稳端牢中国粮、做优做香湖南饭”号召,湘潭开展了“美食之城 香约湘潭”——做优做香“湘潭饭”系列活动,推动一批“潭字号”农产品入驻“莲城吆喝”等线上平台,通过菜品开发、专场品鉴、产销对接等形式,给五湖四海的朋友带来“闻香识湘潭”的全新体验。
市政协委员王玉芬说,湘潭拥有龙牌酱油等享誉全国的“中华老字号”,还有湘潭湘莲、沙子岭猪、壶天石羊、马家河黑山羊、湘潭矮脚白、九华红菜薹等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推进我市预制菜做强做大,可顺势而为将“传统文化”发展为“热门产业”。
冲突
前景美好与现实“骨感”形成的矛盾,是湘菜预制菜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克服的困难。
“虽然产量在逐年增长,但利润空间在压缩,因为原材料、人工成本在上涨。”罗治国说,老铁农庄每个月要从云南进货上100吨干菜,虽然湘潭也是农业大市,但集中供应的数量、价格和质量,没有云南合算。
“如果全市一盘棋,形成种养、销售、加工的规模化、产业化效应,那么,既能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又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陈衍章说。
“做优一桌湘潭饭,让五湖四海的消费者‘香约湘潭’,预制菜是个不错的解决方案,前提是必须解决菜品运输、食品安全、产业标准等问题。”王玉芬说,但当前湘潭的预制菜产业尚处在起点低、规模小、分散无序的发展阶段,存在产业发展无规划、产业标准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完善、品牌推广不突出等问题。
在湖南万利隆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我们似乎找到了“优解”。
去年春节,该公司尝试做了3万份扣肉,产品还没上市,就以58元一份的价格,被预订一空。据介绍,该公司基于品牌影响力,基于自有门店的配送系统,基于从采料、入库、生产、出厂的全流程品控介入,去年的扣肉初试得益,今年准备推出8个菜的年礼包。
对策
“湘品出湘,产品品质、生产管控、顾客口碑、品牌效应,决定了一份预制菜能‘走’多远。”谢姣委员认为。
王玉芬委员建议,亟需从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优化标准制定、管理并完善各个环节流程标准制定、强化品牌市场推广能力等方面,推动我市湘菜预制菜产业升级发展。
根据调研成果,致公党界的政协委员们将“打造预制菜产业高地”写进了调研报告和建议案。
如何打造预制菜产业高地?建议案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预制菜产业项目申报政府专项资金,引导预制菜中小企业成为“专精特新”企业。重点围绕壶天石羊等地理标志农产品、锰矿扣肉等地方特色美食,培育预制菜龙头企业。开发预制菜相关文创产品、工业及文化旅游线路,形成“现代农业+美食文化+休闲旅游”全产业链。
作者:陈静 编辑:叶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