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湘潭市雨湖区广场街道和平社区将政协工作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在区政协和街道指导下,依托2019年设立的民进界别委员工作室,探索出“政协深度参与、社区有效搭台、居民广泛受益”的治理新路径。
在和平社区民进界别委员工作室,市政协民进界别委员与社区工作人员交流。
筑实平台,畅通渠道,让协商民主扎根社区。建强实体阵地: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高标准打造“政协协商议事室”,成为委员履职、居民议事的核心平台。民进界别委员工作室则细化为专业化的联系服务支点。畅通民意渠道:建立委员定点联系社区、定期“坐班”机制,变“被动等访”为“主动问需”。在社区各区块设立“民情信息员”,动态收集汇总社情民意,形成精准“议题池”。民进界别委员深入区块零距离倾听民声。创新协商形式:突破传统会议,灵活运用“庭院议事会”“楼栋恳谈会”。针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难题,委员组织十余场小型恳谈会逐户沟通,成功推动实施,解决“悬空老人”出行难。
精准履职,解决难题,让委员力量赋能社区。民进界别委员工作室发挥“界别所能”服务“群众所需”的独特优势。做实“监督员”:对惠民工程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在社区适老化改造中,委员全程跟踪,督促整改问题十余项,确保政府投入精准惠民。工作室成员发挥专长,如协助创作防疫宣传RAP取得良好效果。善作“调解员”:发挥委员公信力化解矛盾。如物业费调整争议,委员促成双方和解。工作室整合律师资源成立专业调解室,化解多起纠纷并普法。办好“暖心事”:高效响应民生诉求。如推动不合理公交站迁移、在背街小巷转弯路段安装减速带与凸面镜以消除安全隐患;联合社区组织年度邻里节,提供安全宣传、义诊、法律咨询等便民服务,营造邻里守望氛围。
培育文化,凝聚共识,让民主实践强基固本。政协深度融入培育了协商文化、提升了自治能力、凝聚了社区共识。提升自治能力:委员引导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如在解决公共绿地管护难题时,引导居民成立“爱绿护绿志愿队”实现自我管理,“共商共治共享”模式增强了居民归属感。工作室在推动育人、调解中引导居民理性表达、有序参与。增进邻里和谐:政协协商平台汇聚各方坦诚交流、寻求共识,有效弥合分歧、增进理解。“文明家庭”“好邻居”评选数量逐年攀升,邻里节、百家宴等活动成为促进融合的生动体现。赋能社区治理:政协智慧与资源,特别是民进界别工作室的专业力量,显著提升了社区“两委”决策和破题能力。政协力量让社区处理复杂问题更有底气、更有章法。
来源:湘声网·湖南政协新闻网
作者:谭娇玲(湘潭市雨湖区广场街道和平社区)
编辑: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