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章光明。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
近年来,湖南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专项行动,并于2023年由省水利厅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小型农业水利施建设和管护三年行动的通知》(简称《通知》),各地市均出台了《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2024年行动方案》予以实施,一批渗漏严重、底泥淤积、险情频发的骨干山塘得到修护,盛水的“盆”再次发挥出应有的效益,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丰厚的水利保障。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小农水’‘带病运行’、重建轻管等问题。”省政协委员、民革湘潭市委会主委、湘潭市民政局局长章光明说,创新管护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加强宣传引导,是破题的关键。
为此,他建议,要创新管护机制,坚持建管并重。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在准确识别全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设计项目,优先增加既符合农业发展要求,又能对接农村建设需要的水利设施供给。同时,对全省需要清淤加固的山塘、渠道进行全面摸底,选取灌溉面积大、受益群众多的项目实施。按照责权利相统一原则实行受益、建设、养护三位一体有机整合,针对地形复杂、地情特殊的小农水项目,鼓励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方式创新投建营一体化模式。
“兴修水利,资金是关键。”章光明表示,一方面,可以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经费预算中增加一定比例的管护资金,将“小农水”项目与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统筹安排实施,整合多方资源着力进行山塘渠道清淤,提升蓄水保水能力,营造“水清、渠畅、岸绿、景美”乡村水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把加大政府投入与鼓励引导农民筹资筹劳结合起来,逐步建立以政府资金为主渠道的多元化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推动水利建设从“独角戏”步入“大合唱”的良性轨道。
多年来,小型农业水利设施都存在重建轻管,水利设施无人打理,水资源随意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章光明建议,坚持“共建、共享”理念,引导农民和民营经济组织把农田水利设施作为一项产业来投资经营。同时,汇聚多方力量,实行三级网格化管理,建立三级责任人制度,充分调动三级责任人的积极性,常态化开展管护工作。定期组织党员、村组长、积极分子开展“小农水”管护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村内“五老”人员,对“小农水”建设管护进行监督,形成覆盖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农民群众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即时动态管理网络。通过抓管理促长效运行,让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在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中永葆“活力”。
来源:红网
编辑: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