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摘登|“举全市之力,加快推动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建设”课题,委员们提出这些金点子!

  9月24日,在湘潭市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特邀专家尹向东,市政协委员李海海、黄艺、李亮华围绕“举全市之力,加快推动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建设”课题作口头发言。

  小编对他们的精彩发言做了摘编

  一起往下看

  1

  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的定位、跨界与破局建议

  特邀专家  尹向东

  湘江科学城长沙片区与湘潭片区是湘江科学城的“一体两片”,既有定位与差异化发展问题,也有融合发展、跨界协同问题。湘潭,面对强势的省城,大干快上的长沙片区,其弱势地位、缓慢发展,呈现出较大反差与很大压力。如何将精准战略定位落到湘江科学城实际建设的具体战术中,我们要打好产业发展的“集群战”、科技创新的“攻坚战”、项目建设的“追赶战”、长潭合作的“阵地战”、改革开放的“持久战”,更要主动出击,打赢招商引资的“运动战”和“狙击战”,打赢“举全市之力,加快推动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建设”的“突围战”和“持久战”。

  面对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建设速度慢、建设压力大的困局,我们建议:

  (1)树立一个“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的理念。湘江科学城长沙、湘潭两片区在走“错位发展”道路的同时,必须走协同发展道路,协同在全国抢位,如协同争创长株潭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业集群。

  (2)破除两个“画地为牢”的壁垒。一是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湘江科学城(湘潭)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与湘江科学城(长沙)管委会密切沟通、协同建设的机制,破除长沙湘潭两个片区的行政壁垒;二是建议通过市委、市政府联合召开“举全市之力,高水平建设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推进大会”,凝聚广泛共识,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高水平建设湘江科学城的新局面;三是湘江科学城(湘潭)建设领导小组需统筹协调“两城四区”工作,形成共建共享的强大内生动力。

  (3)建立“三轮驱动”的新模式。一是建立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成果转移转化为重点,以赋能、辐射、带动产业发展为核心的产学研创新驱动新模式;二是建立研究型大学与科研院所研发主体、科技领军企业创新主体、科创成果转化平台服务主体的“三主体”协同驱动新模式。三是学习深圳光明科学城“信任科学家”“借鸡生蛋”方法,打造湘江科学城产学研新生态,建立“以才引才”“飞地成果转化”“飞地研发”“飞地经济”的招商招智驱动新模式。

  2

  抢抓湘江科学城建设机遇  加快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链高地

  民建界别  李海海

  近年来,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从载人飞行器到无人机物流,从应急救援到智慧城市,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产业前景广阔。湘潭地处长株潭都市圈核心,正依托湘江科学城的建设,迎来发展低空经济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不仅要“跟跑”国家政策和产业趋势,更要发挥自身产业基础和科创优势,形成具有湘潭特色的低空经济产业链生态,加快打造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低空经济产业链高地。为此,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以科技创新引领,夯实低空经济发展根基。一是要打造研发创新平台。依托湘江科学城科研资源,联合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高校,以及航空航天类科研院所,建设低空飞行器研发与试验平台,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完整链条。二是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聚焦飞控系统、动力系统、智能感知、低空安全管理等关键环节,推动“政产学研用金”联合攻关,争取在无人机群智能控制、绿色动力电池等方向实现自主突破。三是要推动军民融合创新。依托湘潭军工企业基础,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低空经济领域转化,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低空经济技术成果。

  二、以产业集聚为导向,构建完整产业链生态。一是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引进和扶持一批低空飞行器整机制造、核心部件研发的龙头企业,同时加快培育本地“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产业链“链主+配套”格局。二是要建设产业集聚区。在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园或特色产业园区,打造涵盖研发、制造、试飞、应用的全链条产业空间。三是要强化产业链协同。推动整机制造、零部件、软件开发、数据服务等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依托湘潭先进制造业优势,形成区域性低空经济产业集群。

  三、以应用场景拓展为抓手,加速产业落地见效。一是要打造示范应用工程。率先在物流运输、城市巡检、应急救援、医疗急送等领域布局低空经济应用,建设示范场景,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湘潭模式”。二是要推动城市智慧治理。将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探索“空地一体化”交通体系,推动低空飞行在城市安防、交通管理、能源监测中的应用。三是要开拓对外服务市场。依托湘潭对接中非经贸合作优势,积极发展无人机农业植保、跨境物流等应用,打造面向非洲市场的低空经济产品与服务出口基地。

  四、以政策支持和环境优化为保障,营造发展良好生态。一是要完善政策制度供给。率先在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探索低空飞行空域管理、飞行审批、数据安全等制度创新,推动国家、省级低空经济政策在湘潭落地。二是要加大金融与资本支持。建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和创投基金进入低空经济领域,为企业研发和应用推广提供资金保障。三是要营造人才发展环境。引进国内外低空经济高端人才,支持高校开设相关专业,推动产教融合,形成稳定的人才供给体系。

  3

  建设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科技界别  黄艺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下,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空天海洋技术等六大领域,正成为引领未来科技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湘江科学城是推进长株潭“一座城”建设的桥头堡、先行区,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国省宏观政策叠加机遇,聚焦重点产业升级和未来产业培育,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聚集”路径,建设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将有效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形成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全域科创”格局。

  一、实施“概念验证计划”,汇聚高校资源为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前沿技术验证。一是助推湖南科技大学牵头、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联合创建湖南省概念验证中心,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龙头为带动,围绕“整车+零部件+后市场”全链条,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的概念验证。二是以湖南医疗器械产业园为依托,联合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湘潭医卫职院等高职院校在医疗器械、医工交叉及护理医学等方面的优势,与湖南省医药发展投资控股集团共建医疗器械概念验证中心,为医疗器械研发提供从概念验证到临床应用的全流程支持。三是加快推进由电化产投集团牵头联合湖南裕能、湘潭电化、吉利远程及中南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共同组建的“湖南省新能源材料研究院”的组建和实体化运作,聚焦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材料、固态电解质、循环回收技术等开展概念验证。四是全力推进湖南科技大学万步炎教授领衔的“深海作业装备研发与智能运维”重点实验室,全力建设罗安院士领衔的水下电声转化综合试验场重大科研装置,为推进我市乃至全省海洋装备产业发展提供概念验证和中试支撑。

  二、实施“中试基地孵化计划”,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一是支持华研实验室联合湖南科技大学共建的“湖南省汽车动力总成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紧密对接整车企业需求,组织关键零部件技术攻关和成果中试。二是支持湘江医疗器械产业研究院联合龙头企业打造“湖南省微创介入手术设备及耗材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聚焦微创介入手术设备及耗材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致力于实现集“临床需求挖掘-技术研发创新-中试熟化验证-产业转化落地”一体化,对微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全要素进行赋能。三是支持湘电联合湖南工程学院共建的“湖南省大中型高效电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拓展中试服务,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空经济领域的关键技术和装备提供中试服务。

  三、实施“应用场景集聚计划”,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有效市场支撑。以“场景驱动创新、市场验证技术、产业集聚生态”为核心逻辑,将湘江科学城建设成为一个巨大的“未来产业实景测试场”。一是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全域应用场景”智慧道路与车路协同示范区,如在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设立高级别自动驾驶测试路段;打造“光储充放”一体化智慧能源站场景;探索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储能单元的商业模式;依托一力物流等龙头企业打造全域物流配送电动化与无人化场景。二是联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湘潭中心医院等打造“先进医疗器械临床加速器”,建设高端医疗器械小镇,吸引医疗器械企业入驻,为顶尖手术机器人提供“首用”场景,形成示范效应;利用湘雅的医疗资源,共同开展临床研究和技术培训,吸引产业链企业集聚,形成特色鲜明的医用材料创新集群;发挥湘潭大学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碳基生物传感芯片制造与检测技术平台作用,催熟FET生物传感芯片的应用落地。三是打造“绿色零碳园区与材料循环利用样板”,为湖南裕能、湘潭电化等龙头下游产品提供大规模、一体化的终端应用展示,吸引上下游企业前来观摩合作,如建立科学城范围的电池“生产-使用-回收-再生”数字化管理体系,打造新能源材料“绿色闭环”的样板。四是打造“城市低空物流与通勤管理示范区”,如规划科学城内的无人机飞行航线,建设自动化起降场和调度塔台。如规划连接湘江科学城与湘潭主城区、湘潭大学城、九华经开区的eVTOL示范航线,建设垂直起降场,抢占未来赛道,吸引电动垂直起降器整机企业前来试飞和运营,带动本地在电机、新材料、航空软件等领域的发展。

  4

  发展人工智能  赋能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高质量发展

  民建界别  李亮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速各领域科技创新突破。”湖南省委明确提出“举全省之力推动湘江科学城建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具备发展人工智能的显著优势:坚实的制造业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为技术研发和人才供给提供支撑,较低的综合成本有利于创新要素集聚。

  尽管基础良好,但科学城在推进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挑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聚焦平台建设,夯实技术根基。联合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高能级“湘江人工智能研究院”或“工业智能创新中心”,围绕智能算法、机器学习、边缘计算、可信AI等方向集中攻关。极对接鹏城实验室、之江实验室等国内顶尖机构,争取设立分支机构。

  二、聚焦集群发展,优化产业生态。围绕“AI+智能制造”“AI+汽车产业”“AI+文化创意”等方向,大力引进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培育本土“专精特新”企业和细分领域“隐形冠军”。高标准建设功能完善的AI产业园,提供研发、测试、生产一体化空间,打造智能制造创新园、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等“园中园”,推动产业链集聚,构建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

  三、聚焦场景开放,驱动应用创新。定期发布《湘江科学城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放清单》,在工业制造、智慧交通、文化旅游、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可看、可感、可推广的标杆场景。探索“揭榜挂帅”、事后补助等机制,鼓励企业开展技术集成和示范应用。支持湘钢、吉利等龙头企业打造“灯塔工厂”和数字化产线,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推动AI技术在红色文旅、智慧农业等特色领域应用,形成多元创新局面。

  四、聚焦人才引育,优化创新环境。实施“湘江AI顶尖人才计划”,对领军人才和核心团队实行“一人一策”精准引进。设立青年科学家工作室,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深化与高校合作,共建人工智能学院和实训基地,培养懂技术又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高标准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完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服务,营造宜居宜业环境。

  五、聚焦机制创新,强化区域协同。 建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统筹科技、工信、财政等部门资源,形成高效工作机制。加强与长沙、株洲片区对接,在产业布局、创新平台共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寻求突破,共同打造“湘江科创走廊”。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科学发展监测与评估机制,确保战略规划科学决策、有效落地、持续优化。

  来源:市政协办宣传信息科整理

   编辑:王燕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