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凤娟委员建议——从“稳就业”出发重新定义“好商”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施就业优先、创造更多岗位,从根本上就是要把经济‘蛋糕’做大。‘蛋糕’要做大,除了靠存量,更要靠增量,这个增量就是靠招商引资。”7月31日,市政协委员左凤娟从“稳就业”的角度,重新定义了“好企业”,提出了“逆向”招商的路径和政策。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注意到招商引资领域出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为了‘全力拼经济’,各地招商引资手段层出不穷,大大小小的招商推介会排队扎堆北上广深,但中国经济龙头上海却开始了‘逆向’招商。”左凤娟举了一个例子。今年5月,上海去了“身价”不到自己一半的“经济洼地”成都,开了一场上海·川渝投资合作推介会,聚焦“小而精”的初创型高成长性企业,签约金额52亿元。“这就是一种‘逆向思维’,以适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以全员招商推动招商引资这个“头等大事”的发展。在近期发布的黄金二十条中,也增加了对湘商回归项目、科创项目、本土企业裂变项目等的支持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大环境不佳、市场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如果再用传统的‘升级’思维去破局,恐怕难以为继。”左凤娟建议,对于我市来说,应立足实际,科学招引培育“好商”。

那么,什么样的商是好商呢?左凤娟坦言,此前她在湘潭经开区从事招商引资工作的时候,也往往把国家鼓励招的世界500强企业、省里要招的外资企业、市里要招的规模大的企业,作为目标企业。直到前不久,她走进九华园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这家企业负责人的话彻底改变了她的看法。那位企业家指着厂内的小汽车,对左凤娟说:“你看,厂里面停的每一辆小轿车,就代表一个家庭,如果我不办企业,其实也实现了财富自由,但是就是因为办企业有份责任,有这么多家庭要依靠我,这才支撑着我再难也要坚持办下去”。

什么是好商?左凤娟说,从“稳就业”角度看,能够提供稳定就业岗位并持续纳税,向社会提供拥有使用价值的合格产品或服务,能够持续研发投入、诚实守信的“商”就应该被定义为“好商”。

“‘大企业’不仅占地面积大、引进代价大,同时,由于自动化水平较高,除非蓝思科技、宾之郎等劳动密集型企业,难以大规模解决就业。”左凤娟调研发现,以湘潭经开区工业企业为例:占地面积150亩以上的,亩均解决就业人数约1-5人不等;亩均税收排名前30且面积不超过50亩的,解决就业人数3-18人不等;而园中园解决就业人数更多,解决就业人数10人以上且更容易腾笼换鸟。

鉴于此,她建议,一是立足本土,精准锁定招商引资目标对象。招商引资既要质量也要数量,既要招好商更要招实商,既要招大也要引小;既要考虑招商效益,更要考虑招商成本;既要引进外来投资商,也要挖掘本土企业再投资潜力。在当前形势下,“专精特新”等小而精的项目、企业数量多且易腾笼换鸟的园中园项目、返(湘)乡创业的项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本土企业再投资项目等更应成为招商引资的重点。

二是守正创新,制定差异化招商引资政策措施。建议招商引资政策应与国省政策差异化,加大对科创型、研发型中小微企业的招引力度。建议将普惠性政策资金引导至真正有创新能力、有研发投入、在解决就业上有较大贡献的本土企业,以政策引导和实际服务培育本土企业扩大再生产、再投资。

三是实事求是,科学利用招商引资考核指挥棒作用。建议在制定考核任务时,应充分考虑招引项目的类别、数量、质量以及成本代价。将解决就业纳入招商引资合同,作为企业享受招商政策的重要条件,并适当控制工业企业用地面积,以提高亩产效益。

作者:陈静    编辑:王燕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