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水环境 传承水文化


治理水环境 传承水文化

——以文铸魂“守护一江碧水”的实践与探索

徐志欣

 

摘要:屈原管理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想,在长期治水实践中形成了独具农垦特色的地域水文化,为新阶段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本文通过介绍屈原管理区水环境特点,总结分析水文化融入水环境治理实践,探索如何以文铸魂,走好“守护一江碧水”生态治理之路,推进农文科体旅融合发展,建设水美幸福屈原。

关键词:水文化、水环境、治理实践、一江碧水

 

水文化,是指人类在与水打交道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认识水、开发水、利用水、治理水、保护水、鉴赏水等方面的产物。屈原管理区因水而生因水而兴,1958年湖南农垦在洞庭湖滩涂上诞生,父辈农垦人筑堤开渠,围湖造田,围垸后将荒洲建成粮仓,完成了特殊时期的特殊使命,以种植面积的扩大保障了国家粮食的安全,形成了独具农垦特色屈原水文化,即:战天斗水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苦中作乐甘于奉献的“主人翁”精神,艰苦卓越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精神,上下齐心众志成城的“98抗洪”精神,勇往直前开拓创新的“拓荒者”精神。凤凰渡槽作为屈原农垦水利文化的独特象征,修建于1971年,累计总长6500米,高12米,为当年凤凰山茶场引水灌溉工程,全部采用红砖水泥结构,共有10个圆弯形大拱,2个大拱之间设1个中拱共9个,大拱左右各设2个小拱共40个,拱上加拱,上建砖砌水泥灌渠,设计精巧,蔚为壮观,犹如挂在茶园上空的人间彩虹,有诗赞曰“到处茑歌皆燕舞,随时马去引龙来,沉睡屈翁如觉醒,专为盛世展文才”。

1 屈原管理区水环境特点

1.1 丰富的水文水系

屈原《怀沙》诗云:“浩浩沅湘,分流汨兮。”其中“汨”字即指屈原管理区境内三条太阳底下流淌的河流。三面环水,境内河湖分属汨罗江水系、湘江水系和洞庭湖区水系。汨罗江绕区之东,自东向西北奔流。湘江环区之西,循滨湖防洪大堤由南而北,湘汨两水于区境北端磊石山交汇注入洞庭。垸内湖洼众多、塘坝棋布、河道回旋、沟渠交错,形成了“三十六坪,四十八汊”。境内现存汨罗江支流故道(哑河)4条,全长44.5公里,主要蓄水湖场2个,计水面1000公顷。塘坝水面800公顷。境内年平均降水总量3719.6万立方米,垸外江湖浸水总量114万立方米,地下水补给量548.3万立方米,垸内总蓄水量4200万立方米,蒸发总量1.0728亿立方米,现有耕地亩拥有水量752立方米。                    

1.2 良好的湿地生态

江豚的微笑、麋鹿的倩影、候鸟的欢歌已重回洞庭湖畔,有洞庭明珠之称的屈原管理区地处亚热带,属洞庭湖湿地生态类型,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温度适宜,有利于多种野生动植物繁衍。据统计,其主要生物资源有蕨类植物15科25种,裸子植物7科13种,被子植物94科383种,鱼类资源有12目23科99种,鸟类资源有28科50种,哺乳类动物有10科16种,两栖类和爬行类有22种,昆虫类有65科168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有水杉、红豆杉等2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樟树、金钱杉等2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动物有江豚、麋鹿、中华鲟、白鲟等。近年来,由于水生态的不断改善,东古湖湿地吸引数量众多西伯利亚小天鹅、灰鹤、白鹤等珍稀候鸟在此栖息越冬,东古湖冬赏白天鹅,已成为岳阳“守护一江碧水”的生动实践和屈原最靓丽的水生态名片。

1.3 灿烂的历史文化

屈原管理区境夏商属荆州,春秋属楚,楚置罗子国,秦置罗县,西汉隶长沙国,东汉为长沙郡,隶属湘阴县。1958年围垦汨罗江220平方公里土地为湘阴县地方国营农场,1960年改为湖南省辖国营屈原农场、汨罗江农场。200012月,撤场建区,成为全国唯一以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命名的县级单位。屈原故地、龙舟故里,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晚年在此长期居住,并留下了大量的诗作,集成了《楚辞》,成就了“蓝墨水上游”的华夏文化主流,奠基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秦国灭楚后,屈原在河泊潭投江殉国,贾谊、李白、杜甫等历史文化名家曾在此凭吊并留下传世佳作。罗国王都、芈月故居,这是楚文化入湘的第一站,芈月魂牵梦绕的故乡,罗子国城遗址和芈月度假村,可以感受罗人迁徙的历史和罗城演变的历程。先辈在这块土地上以其辛勤的耕作、超人的智慧和英勇斗争的精神创造了璨若星河的历史文化。

1.4 古老的水神信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爱国诗人屈原行走的路是湘江的水路,求索的是生活的源头。湘江流域雨量充沛,历史上洪涝灾害频发,风调雨顺对于农业生产是极其重要的,江河上行船也要祈福风平浪静,保佑平安归来。因此湘江流域民间逐渐形成了广泛的水神崇拜习俗。“一江千古属斯人”,屈原因怀石自沉今屈原管理区凤凰乡河泊潭,崇拜鬼神、喜好祭祀的楚人在纪念屈原时,就把他神灵化,显然屈原已被楚人当作水神进行祭祀。清人杨际晓《竞渡谣》诗中有“罗州人吊水中仙,往古遗风今尚传。踏青斗草俱不事,年年端午竞龙船”之句。现代诗人余光中在传统端午节作《汨罗江神》祭祀屈原:“急鼓齐催,千浆竞发,两千年后,你仍然待救吗?不,你已成江神,不再是水鬼。”这些古今文献史料都可以说明屈原为水神的神格,已经深入人心。屈原成为水神在民间社会产生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湘江流域的范围,得到广大华人世界的认同和祭拜。

2 屈原管理区水文化融入水环境治理实践

传统水利建设或以拒洪涝于家门和田园之外,保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或以引水灌溉弥补雨养农业之不足,实现五谷丰登,或以打通自然江河之不达,借水航运,而现代水利建设则还有水利发电、水土保持、水景观营造、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等更多内涵。1958年建场以来,屈原管理区水利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科学治水方略不断完善,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加速转变,民生水利惠及千家万户,水文化融入水环境治理取得新突破,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环境保障,为农文科体旅融合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活水源泉。

2.1 防洪保安澜

屈原管理区西线防洪大堤上的湘妃情廊,系根据娥皇女英二妃追寻舜帝南巡而沉溺于营田黄陵山下湘水的故事而建立的滨水观光景点,东有区机关湘妃公园、御园宾馆。此处旧名土星港,堤外绿柳依依、河风习习,是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最佳处所。这里相传有屈原《天问》诗稿遗落的落卷坡、杜甫题诗的白沙驿,是贾谊吊屈原的读洡(祭文)港(土星港),依托屈原西大堤防洪工程而建,集休闲、观光、娱乐、水科普于一体,通过路灯照明提升工程,发展夜间消费经济,促进水利建设与城镇发展和谐交融,成为屈原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重要场所,在维护河湖健康、传承弘扬水文化、带动屈原绿色发展、促进人水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示范引领作用。屈原垸于1958年围垦建垸,境内水利堤防建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82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农场党委过分依赖70年代兴修的水利设施,投资投劳减少,与垸区防洪排涝要求不适应。19831989为第二阶段。1983年,境内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后,农场党委痛定思痛,重新发动和组织群众大办水利;至1989年,完成土石方670万立方米,其中人工土方330万立方米,全线完成38公里一线防洪大堤加宽加高加固任务,被省政府授予标准堤垸建设先进单位。19902011年为第三阶段。境内居民百折不挠地抗御1995年、1996年、1998年、1999年特大洪涝灾害,积极投身洞庭湖区一、二期工程建设,使境域水利设施发生质的变化。在治水理念上,从单纯的与洪水抗争逐步转向人水和谐相处,改围堵设障为扩卡疏通,改被动处险为防重于抢,加大投入,增设机埠,科学调度;在治水方略上,从片面的水来土掩逐步转向科学防治,填塘固基、堤身灌浆、机械筑堤、固脚护坡、堤面硬化等工程措施被广泛应用,准确的水情、雨情分析,科学的抢险方法,新科技处险器材赢得抗洪主动权;在治水法规上,《水法》《防洪法》的全面实施及工程建管制度的相继完善,使水利建设、用水管水有法可依、有规可循,避免了盲目性;在治水效率上,从常用的人海战术转向省时节力、广泛推行以资代劳,大力推广机械化作业,加快了工程建设速度。先后完成一线防洪大堤标准化建设、蓄洪垸安全建设、以工代赈排涝设施建设、一道撇洪堤加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

2.2 抗旱保丰收

屈原在境内河泊潭投江殉国的“血性”,成就了屈原爱国、美政、民生的思想长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防汛抗旱更是关乎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民生大事,必须提前筹划、精心准备,力求万无一失。据统计,2020年以来屈原管理区建设各类水利工程235处,投资累计约2.25亿元,有效改善农田灌溉面积近8万亩,为全区农业旱涝保收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2022遭遇了1961年有水文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旱情,屈原管理区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提前蓄水保水,精准补水调水,强化用水管水,夺取了防旱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切实做到了大旱之年不见灾,为全区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2023年初即根据雨量偏少、蓄水偏少、来水偏少的情况,及时督促乡镇街道加大落实春灌保春耕工作力度,对电排机埠进行全面检修,对河港沟渠进行清淤疏浚,对水库塘坝进行提前蓄水,保证了春耕农业用水需求。6月份面对持续高温晴热天气,未雨绸缪采取“四早四做”措施全力抗旱,即通过领导早重视做到主动抗旱,形势早研判做到精准抗旱,调度早部署做到科学抗早,行动早落实做到合力抗旱,从湘江汨罗江外河架起40多个临时机泵,24小时不间断往垸内抽水抗旱,每日引水近122万立方,累计从外河引水达5000多万立方,有效解决了“双抢”期间农田灌溉高峰用水需求,确保了粮食的稳产增产和丰产,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充分认可。

2.3 护水保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提供可靠保障。”20171215日,屈原管理区总河长签发了河长第一号令,拉开了全区河湖综合治理工作的序幕。各级河湖长将河流排渠、田间支渠纳入管理体系,延伸扩大巡河范围,全力提升河湖巡查质效,致力于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创新推进“支部建在河道上”,构建“党建+护河”新模式,高规格建成河泊潭河长制主题公园、石埠洲幸福河湖广场,设置党建引领、河长管护、群众参与公示牌,标注河流基本信息,让河长管护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吸引”。扎实推进退捕禁捕,持续打好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持久战,实现“全流域覆盖、零范围死角”。坚决扛起“守护好一江碧水”职责使命,持续推动“洞庭清波”整治行动。严守“三条红线”落实“四项制度”,深入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努力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022全区全年用水总量达到8668万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83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7,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8%在灰滩河、三洲河、河市河三个保留区均确界立碑,东洞庭湖屈原水源地也设立了警示标志,同时采取杜绝水功能区设立排污口和采砂整顿措施,功能区Ⅲ类水质标准得以保全。围绕“补齐短板、增效赋能”持续发力,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维护水生态,挖掘水文化,落实河湖长制,守护人民群众满意幸福河湖。

2.4 节水保民生

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思路,全区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8处,其中取用地表水日供水规模3万吨的供水公司1处,取用地下水水厂7处,农村饮水安全监测中心1处,实现了供水管网通乡村100%,入户率100%,自来水普及率100%,水质达标率88.24%,解决了全区85801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积极推进节水农业,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建设节水型灌区,大力推行喷滴灌等农业节水技术。加快中小河流流域治理、堤防加固治理和病险水库治理,以及沟渠疏浚等小农水项目建设,大大提高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3 以文铸魂“守护一江碧水”生态治理路径

习近平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近年来,屈原管理区通过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力治水管水兴水护水,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河网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切实解决了环境领域的民生问题,但与“一江碧水”环境水质目标还有差距,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还有差距,当前应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契机,切实贯彻生态治水新理念,融入水文化元素重建水体生态功能。

3.1抓好水资源配置

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需求管理为核心,抓好水资源综合规划和节约、保护等专业规划的编制,强化规划的执行和监督检查,充分发挥规划的基本导向作用和刚性约束作用。搞好取水总量控制和水量分配。全面推行取水总量控制。在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水量分配方案。优化各项调度方案,完善调度管理制度,健全调度机制和手段,保证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实行严格的取用水管理。按照总量控制指标制定年度水计划,实行行政区域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加强取水计量监管,对超过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一律不再审批新增取水。

3.2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制定用水定额标准,明确用水定额红线。用水户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要依据定额依法核减取水量;用水户不符合节水要求的,要限制生产取用水。要抓好重点领域节水工程建设,农业领域继续抓好灌区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道输水灌溉等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推进养殖业节水和农村生活节水;城乡生活领域要加快供水管网改造,加强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全面推进城乡节水。

3.3 加强水资源保护

加快屈原管理区饮用水水源地湘江湘阴段取水口保护,推进农村饮水水源保护,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水功能区管理的各项制度,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严格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加强水质监测,强化入河排污总量的监控。抓紧建立生态用水及河流健康指标体系,加强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估论证,对不符合生态用水指标要求的,一律不审批取水许可。开发利用水资源维持河流合理流量,维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的合理水位,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加快制定完善地下水保护政策,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和监督管理体系。遏制地下水过度开采和超采,强化深层地下水禁采和限采措施,促进可持续利用。

3.4 融入水文化元素

弘扬水文化精神,加强水环境生态治理,让屈原水文化在“保护一江碧水”的实践中,更接地气、更聚人气、更有灵气。水利可联合宣传文旅等部门策划水文化宣传系列推介活动,组织开展“弘扬水文化屈原河堤行”媒体采风活动,邀请上级主流媒体赴屈原河堤一线,实地采访水文化传承新亮点、治水兴水新成效、生态水利新变化,用镜头和笔触讲好屈原水文化传承故事。持续推进“水工程+水文化”战略,将水文化理念融入屈原水利建设全过程,提升水工程文化品位,增强水利行业软实力。深入实施“水文化+旅游”,以水利风景区建设为依托,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一批具有水利特色的文化廊道和观光廊道,做好做活做亮水文章,使区域旅游做到奇文秀水有机融合、特色彰显,培育形成一批著名水资源旅游品牌,着力打造“端午源头过端午,龙舟故里划龙舟”的文旅定位,以历史源头古罗城、太后故乡芈月村、精神高地河泊潭、景观胜地磊石山、候鸟天堂东古湖、林荫大道三号路、乡愁记忆河夹塘、军事要地营田镇、名人旧居连尔居、农垦记忆横港街十大景点为重点,推动全域文旅区建设。

4 结语

20184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行从湖北荆州石首港登岸乘车进入湖南,围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重大战略进行考察。第一站,选在岳阳市君山区华龙码头,他勉励大家继续做好长江保护和修复工作,守护好一江碧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的新路子。屈原管理区只要尊重河湖系统的自然规律,编制好区域水网建设规划,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运用生态修复手段,融入屈原水文化元素,一定会出现一个碧水绕屈原的“梦里文化水乡”。

 

(作者系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事务中心主任,该论文被评为湖南省水文化研究会2023年年会优秀论文 

 

作者:徐志欣    编辑:丁丽娇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