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赤子王圭
二十世纪初,国内军阀统治,政治黑暗,经济崩溃,思想禁锢。许多爱国青年受到新文化新思潮的影响,渴望从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四川、湖南等省的青年知识分子掀起奔赴欧洲等地的勤工俭学热潮。他们远涉重洋,赴法、德等国勤工俭学,王圭就是这一时期临湘进步青年的代表之一。
王圭又名圭山,化名仲荪,临湘桃林骆坪村人。1911年在武昌蚕业学校就读,1914年考入武昌外语专门学校德语班,1918年毕业。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国内许多进步青年的带动下,王圭毅然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行列,自筹旅费赴法勤工俭学。
1918年夏,王圭与方释之到北平,因北平不予办理赴法手续,转赴上海打零工,以等待机会赴法。
1920年初,王圭在上海办理志愿选择工读手续后赴法留学。临行时,毛润之(毛泽东)等人在上海半淞园为其送行并合影留念。王圭先在法国孟兰中学学习法文,后到哈乎乐斯耐德工厂做工,经李林介绍加入工读组织。
1921年7月,王圭离法赴德,在柏林经萧三介绍认识周恩来、熊雄等人。不久,中国留法社会主义青年团改组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经德国共产党员介绍,王圭加入德国共产党,入柏林高等纺织学校学习。
1922年11月,王圭与留德学生萧三(湖南湘乡)、熊雄(江西宜丰)等人以及留法学生10余人,由中共中央介绍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社会科学。结业回国前,王圭接受苏联红军培训,学习苏联红军的战术,并参加苏联红军的野战演习。
1925年,出于国内革命发展的需要,王圭同聂荣臻、王若飞(贵州安顺)、王一飞(浙江上虞)、赵世炎(重庆酉阳)、陈延年(安徽怀宁)、熊雄等被中共中央从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选调回国工作。
王圭回到上海后,受中共中央指派到西北军从事军事政治工作。起初在陕西华阴县国民党第三军第三混成旅第三团办俱乐部,1925年8月至11月负责组织学生队工作。
这年,奉军张作霖入关占领北平,国民党全部退至南口。王圭所在团驻宣化。中共派李林协助王圭扩大学生队伍,李林任队长,王圭任教育长。南口失守后,王圭随大军撤到五原。此时,冯玉祥、于右任由莫斯科回到五原,王圭将学生队交给第二团后随国民军援陕总司令于右任经宁夏到五原,任国民军第七师(邓宝珊部)军官教导团政治部主任。1927年4月,军官教导团并入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王圭向党组织负责人刘伯坚请准回武汉。五六月间,在武昌见到党的负责人周恩来、王若飞,王圭将刘伯坚的信件和公文交给他们,在汇报西北的情况后被分配在武昌警备第一团任辎重队队长。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夏斗寅于5月17日叛变,进攻武昌,紧接着许克祥在湖南搞“马日事变”,何键叛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大革命失败后,王圭秘密回到临湘,一度隐藏在一座破庙里探听风声,之后回到家中,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圭在临湘中学任教。1952年调株洲市一中任教。1962年病故。
编辑:刘泽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