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政协 建言聚力 推动秸秆“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

昔日浓烟起,今朝沃土肥。在赫山区的田间地头,一场由政协委员深度参与、建言献策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正取得显著成效。

代华斌:调研牵线 打通秸秆利用瓶颈

“我出生农村,就该懂农民的难。”谢林港镇党委副书记、政协委员代华斌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他化身田野“调研员”和“供需红娘”,在走访中精准捕捉到“菌菇缺原料”与“秸秆无出路”并存的困境,一声“我来搭个线!”,让40多吨秸秆变废为宝,成为菌菇的“温床”,直接为农户增收万余元。他不仅是“牵线人”,更是“规划师”,针对乡镇实际建言“一村一策”,推广稻油轮作560亩,让“冬闲田”变成“增收田”,全镇秸秆火情同比下降60%,用精准履职打通了生态与增收的“任督二脉。

蔡雅倩:聚焦体系构建 建言长效治理

作为笔架山乡副乡长和区政协委员,蔡雅倩充分发挥“双岗合力”优势。她不仅是政策“执行者”,更是系统“建言者”。她深入调研,直指秸秆“收储运”体系不畅的核心症结,提交的社情民意信息为上级决策提供了宝贵参考。她推动制定专项方案,创新“一丘一策”管理模式,并主动向外“引援”,协调引进专业公司,预计覆盖万亩农田。她的履职,着力于构建一个“疏堵结合、以用促禁”的长效机制,推动秸秆治理从“被动禁烧”向“主动利用”深刻转变。

晏丰:深入调研 务实建言求实效

“政策不能只停在‘不准烧’,得让村民知道‘怎么办’。”区政协委员晏丰是“秸秆禁烧,委员在行动”调研中的坚实力量。他深入田间,蹲在田埂与村民拉家常,从群众的“抱怨”中敏锐捕捉到“秸秆打捆后运不走”等真问题。他的调研笔记本记满了民情,他的手机里存满了可复制的成功案例。由此,他牵头撰写的提案建议句句务实,从“屋场故事会”宣传到“建强收储运网络”,再到“拓宽利用渠道”,开出的“药方”精准对症,并将持续跟踪问效,展现了政协委员“言必有物、行必有果”的扎实作风。

田丰:推广实用技术 探索高值化利用

区政协委员田丰则扮演了“技术推广者”的关键角色。他将履职视角聚焦于科技创新,在走访中敏锐洞悉笋用林培育与秸秆处置的供需结合点。他积极推动引入“稻草覆盖技术”,让稻草成为竹笋的“天然催肥剂”,预计使笋农每亩增收800元,同时为周边数千吨稻草找到了“高贵出路”。这一举措,实现了“笋农增收、秸秆消化、环境改善”的多重效益,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秸秆高值化利用开辟了全新路径。

履职担当,汇聚合力

四位委员的故事,是赫山区广大政协委员躬身履职的缩影。他们或扎根乡土,情系农桑;或立足专业,系统建言;或深入调研,精准监督;或推广科技,点石成金。他们以“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履职本色,成功发动了各方力量,将政协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共同为赫山区打赢蓝天保卫战、探索绿色增收路注入了澎湃的“政协动能”,展现了新时代政协委员的卓越风采与责任担当。

   编辑:郭凌览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