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安乡县一处建筑工地的裸土覆盖边角露出了些许黄土。“这里得赶紧整改。”7月下旬,市建筑行业政协委员工作室的委员们顶着烈日踏查,当即向工地负责人提出整改意见。负责人连连点头,承诺即刻安排处理。这一幕,正是市政协经济科技和外事委组织委员工作室开展“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大气污染”专项民主监督的生动写照。
今年以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省政协“1453”履职总要求,市政协经济科技和外事委聚焦建筑施工扬尘、移动源污染等大气治理重点领域,以委员工作室为依托,通过实地调研、现场踏查等方式,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做。
在政旺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的检测车间,市政协民建界别委员工作室监督小组仔细询问检测流程,核查数据上传细节。“部分老旧车辆尾气排放超标问题突出,检测机构对异常数据的复核机制也不够完善。”针对发现的问题,监督小组建议相关部门加快淘汰高排放车辆,强化对检测机构的动态监管,确保每一组检测数据都真实可靠。
活动现场
建筑行业政协委员工作室则将监督与宣传相结合。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委员工作室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安全知识竞赛,向一线工人发放扬尘治理宣传手册,把环保政策送到工地现场。“提升工地标准化管理水平很重要,让每位工人都懂环保、守环保更关键。”委员工作室负责人的话,道出了委员们对长效治理的思考。
市政协经济科技和外事委组织开展“酷暑送清凉”活动,为高温下坚守岗位的建筑工人送去了绿豆汤、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物资。“一线工人是环保工作的基础力量,大家形成共识,才能实现长效治理。”委员们与工人围坐在一起,倾听他们对工地环保措施的意见建议,在贴心交流中凝聚治理合力。
活动现场
侨胞之家政协委员工作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大气污染防治普法宣传活动正在进行。40多名侨界代表、致公党党员及干部职工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结合常德实际探讨治理难点。“可以借鉴国外环保经验,推动绿色建筑技术落地。”“侨资企业要带头落实环保标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为发挥侨界资源优势建言献策,让“侨智慧”成为大气治理的助力。
从建筑工地的扬尘检查到检测车间的数据核查,从侨界代表的沙龙研讨到面向工人的政策宣讲,委员们的监督足迹遍布城乡,串联起一条环环相扣的“绿色链条”。这场持续一个多月的专项行动,不仅推动解决了一批具体问题,还构建起“监督—落实—反馈”的闭环机制。
“专项监督覆盖多个领域,形成的问题清单和整改建议将转交相关部门。”市政协经济科技和外事委负责人表示,委员们将持续跟踪整改进展,推动构建政府主导、企业担当、群众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格局,用政协力量守护常德的碧水蓝天。
供稿:沈秀夫 何加贝
编辑:何加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