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零陵区政协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界委员工作室主动作为,聚焦 “理论 + 实践 + 艺术”三位一体红色教育矩阵建设,积极探索大思政教育长效机制,助力青少年扣好人生 “第一粒扣子”。
搭建红色教育平台,激活思政教育新动能
委员工作室以本土红色文化为根基,联动教育、文旅等部门,整合区内画眉山红色文化园等资源,打造 “红色地标打卡” 研学路线。通过开发《红色记忆》研学手册、设计沉浸式角色扮演课程,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课堂。今年以来,已组织 “百校千生访红址”活动12场次,覆盖师生3000余人次,实现红色教育常态化、有序化。在艺术赋能方面,委员工作室联合非遗传承人推出 “红色剪纸大赛” “渔鼓创编”等特色活动,将红色故事融入传统艺术形式。如徐家井小学“红色课本剧社”创作的《红军师长陈树湘》,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深刻感悟革命精神,相关作品在校园电视台展播后引发热烈反响。
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思政教育吸引力
针对青少年兴趣特点,委员工作室牵头开发 “红色剧本杀”“红色主题桌游”等趣味化产品。在神仙岭小学试点的“长征之路”桌游课程,通过任务闯关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党史,参与学生满意度达98%。同时,依托“红色资源数据库”线上平台,整合电子书、虚拟展馆等资源,实现优质教育内容跨校共享,打破城乡教育资源壁垒。为提升教学实效,委员工作室推行 “双师课堂”模式,邀请高校专家线上讲授理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线下指导实践。如永州九中与湖南科技学院合作的《湖湘英烈精神》课程,通过 “云端授课 + 实地研学”的方式,使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深度提升40%。
强化资源协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委员工作室积极推动 “1+X” 师资队伍建设,吸纳党史专家、劳模、非遗传承人等组建多元化教学团队。如珠山实验中学邀请全国劳动模范唐纯玉进校园宣讲奋斗故事,其《巾帼赋能谋发展》思政课通过央广网播出后,单日浏览量突破62万人次。在城乡均衡发展方面,委员工作室建立“城区示范校 + 农村薄弱校” 结对机制,通过 “同课异构”教研、师资轮岗等方式,帮助乡镇学校提升思政教学水平。如柳子中学与水口山中学开展的“红色文化进校园”联合备课活动,使农村学校思政课优质率从35%提升至68%。
健全长效机制,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确保工作实效,委员工作室牵头成立 “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共同体”,与高校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中小学提供师资培训、课程资源等支持,已开展专题培训5期,覆盖教师200余人。同时,建立社会资源进校园审核机制,筛选非遗传承人、优秀党员等优质资源入校开展活动,今年已组织 “非遗进校园” 项目23场,惠及学生5000余人。
“我们将持续发挥界别优势,推动红色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区政协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界委员工作室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进 “红色图书漂流站”建设,开展 “我与红色经典对话” 主题阅读活动,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此次委员工作室的创新实践,不仅为零陵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活力,更为全省基层政协参与教育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 “零陵样本”。通过整合资源、创新形式、健全机制,零陵区正逐步实现思政教育从“单点突破” 到 “全面开花”的转变,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唐娅 黄辉 编辑:朱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