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滩政协:走找想促转作风 激活履职新实践

  今年来,冷水滩区政协以学习教育为契机,坚持把“走基层、找问题、想办法、促发展”活动作为深化作风建设、深化“1453”履职实践的强力引擎,努力使委员履职更接地气、服务大局更显精准、协商议政更具实效。

  俯身“走”一线,以脚步丈量民情,夯实履职根基。真知灼见在基层,源头活水在群众。坚决破除“坐而论道”的惯性,推动委员和机关干部走出会议室、沉到第一线。“网格化”走访拓广度。建立“委员驻网格亮身份”长效机制,联系和服务界别群众,实现委员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社区楼宇常态化。截至目前,在“政协云+社会治理网格化”提交微建议199条,办复188条,有效促成了一批微实事解决,人民政协网就冷水滩“微建议”惠民生进行了典型推介。“沉浸式”体验挖深度。围绕乡村振兴、营商环境等难点痛点,组织委员开展“同吃同住同劳动”式蹲点调研。在黄阳司镇同乐滩村为期一周的驻村调研中,委员们与村民一起劳作、夜话,直接摸清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真实梗阻,为该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夯实了基础。“清单式”管理保精度。每次走访前制定详细提纲和问题清单,带着思考去、奔着问题去。聚焦“一老一小”服务供给短板,通过精准走访梳理出社区养老托育设施缺口等3大类9项具体问题,为精准建言打下坚实基础。

  精准“找”症结,以慧眼洞察关键,破解症结难题。“找问题”是核心环节,我们着力提升发现真问题、深问题的能力。在“寻常处”察“不寻常”。善于从群众日常“吐槽”、企业普遍反映的“小事”中,敏锐捕捉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真问题。例如,从群众反映的“农村小微项目监管资源分散、验收走过场”现象入手,深入剖析,提出“项目主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村委干部、受益群众代表‘五到堂’”的关键建议并被采纳。在“交叉点”寻“突破口”。引导委员打破界别藩篱,从多领域交叉视角审视复杂问题。针对辖区老火车站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矛盾,组织工青妇、经济、工商联、特邀界别委员联合攻关,促成活龙井社区打造红色教育研学基地、铁路文化历史街区等文商旅融合模式。在“深水区”啃“硬骨头”。不回避矛盾,敢于向改革深水区、发展瓶颈处“亮剑”。针对联系项目征地拆迁的问题,区政协主席、副主席常驻现场专题调研,分析永州陆港、曲河片区、邵永高铁建设堵点,相关建议直接推动了市、区重点项目建设提速。

  务实“想”对策,以匠心打磨良方,提升建言质效。发现问题更要解决问题,着力在“想办法”上求深、求实、求新。“小平台”集“大智慧”。依托“委员工作室”平台,定期召开跨领域、小范围、深层次的“诸葛会”,广泛凝聚智慧。关于发展低空经济的系列建议,正是在十余场这样的“火花会”中逐步成形并完善的。“小切口”做“大文章”。倡议切口小、靶向准、可操作。避免大而化之,力求“一招鲜”。例如,针对社区治理中物业纠纷多发问题,深入开展社区夜话协商6次,提出的“组建业委会党支部,建立‘红色物业’小区”建议,因其具体可行,被列为措施推广。

  聚力“促”发展,以韧劲跟踪问效,彰显协商价值。“促发展”是“走找想促”的落脚点,也是检验作风转变成效的试金石。全链条督办落实。对重点协商成果、重要提案建议,建立“交办—承办—反馈—评价”机制,明确责任单位、办理时限,定期通报进展。今年重点督办的6件提案,办复率和委员满意率均达100%。全过程融入落实。将民主监督有机融入协商成果转化过程,组织委员通过视察、座谈、评议等方式,与承办单位面对面沟通、实打实商量,变“事后挑刺”为“事中帮忙”。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地监督中,委员与部门共同研究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5个。

  “走找想促”非一时之功,作风转变永远在路上。冷水滩区政协将持续以此项活动为重要抓手,在“走”的广度深度上再拓展,让履职触角延伸至最末梢;在“找”的精准透彻上再下功,练就发现真问题的硬本领;在“想”的务实创新上再突破,多提接地气、能落地的真招实策;在“促”的韧劲成效上再加力,推动更多协商成果转化为发展良治。

  一审:周海军

  二审:周海军

  三审:吕绍华

作者:张建飞    编辑:唐之雅

推荐
评论
      您的真知灼见远胜过“顶”“好”
      A 标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