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动力
———红旗渠干部培训学院学习心得体会
蓝山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刘素萍
这次我非常有幸参加中共蓝山县委组织的赴红旗渠干部学院举办的党性锻炼培训班。课程安排很紧凑很丰富,现场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千里“水长城”、青年洞,重走“扁担路”太行天路等;聆听了专家关于红旗渠精神专题讲座和学院情景式教学等。每一堂课都让我深受教育,特别是亲临踏上“千里水长城”,见证林县10万大军战太行的悲壮英勇的足迹,一步一抬头,步步受震撼,这是一个怎样的“中国奇迹”啊!作为一名来自政协系统的干部,参加这次培训班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学习体会。
一是对党的领导更加坚信坚定。当年“红旗渠”为什么能被林县县委提上议事日程,及时得到上级部门支持,能迅速开工建设,并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大战5年主干渠通水,持续奋战10年全部建成,就是因为在调研、筹备、建设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和党的统一指挥,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如果没有县乡村三级党组织的正确决策和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就不会有重新安排山河的魄力和“红旗渠”的开工建设。事实证明人民紧跟共产党,改造山河有力量。为此,参加这次培训,让我更加坚信对共产党的信仰,坚定对共产党的领导。政协是政治机关,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安排,政协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政协的领导,做到党的中心工作聚焦到哪里政协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始终坚持重要事项、重大决策、重点工作向党委请示报告制度,确保政协的每一次全会、常委会、协商会、民主监督等履职活动与党委同心同向、同频共振。
二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发展理念更加入脑入心。当年“红旗渠”为什么能建成?答案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当时林县县委面对林县人民严重干旱缺水的苦难问题,不回避、不敷衍,在深入调研实情基础上下定决心修建“红旗渠”,在修建过程中,领导干部不搞形式,不高高在上,而是与群众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心中不装着百姓能做到这“五同”吗?这真正体现林县县委一班人心系百姓疾苦,一切为了人民的公仆情怀。作为政协干部,我们要在围绕省政协提出的“1453”履职重点,弘扬“红旗渠”精神,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履职理念,在建言资政、凝聚共识方面,以委员工作室“3+服务”模式为载体,多深入社区村、深入小区、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和走访慰问,认真倾听群众呼声,收集社情民意,讲真话、谏诤言,使更多的调研协商课题转化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成果。
三是担当作为、奋勇争先更有为有位。当年“红旗渠”为什么能大功告成?就是因为有一支十万大军的英勇奋战,他们敢于战天斗地,不怕苦、不怕累、不服输。红旗渠的建成就是领导干部带头示范,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出来的。“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能流成河”。当看到因为现场查看隧洞塌方情况不幸牺牲的吴祖太、除险英雄任羊成、舍己救人李改云等人的英雄事迹,我认为他们就是激励我们今天担当作为、奋勇争先的榜样和精神力量。为此,我们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参与重点项目建设,在开展守护“千年鸟道”改善生态环境民主监督活动中,在开展提案办理,协商解决问题中要有“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气势,一手抓解放思想一手抓贯彻落实,定一件干一件成一件。面对“躺平式”“慵懒式”“守旧式”的委员和干部,要坚决说“不”,要建立健全“三个方面”保障机制,持续开展“四看四比”实践活动,带头清正廉洁,构建“清亲”履职关系,激励“两支队伍”永远保持担当作为的奋斗姿态和奋勇争先的精神面貌,以“政协之能”“政协之为”服务蓝山高质量发展,更好展示政协的有为有位。
作者:刘素萍 编辑:欧阳江东

标准
A